中西医整合在幽门螺杆菌治疗中大有可为
尽管中西医目前从基本理论到实践方法都各不相同,但由于它们的作用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健康。打破中西医的理论隔阂,对中西医的理论主体进行整合有着深远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张声生教授表示,西医发病机制尚未阐述清楚,给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病因病机上做了详细的阐述,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HP感染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显示出中医药治疗HP的前景。
执笔“国家重要新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过程中,张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特色和疗效评价对HP治疗有重要意义,中西医整合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大有可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刘绍能教授指出,中医治疗HP感染性胃病,其优势在整体调节,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达到“阴平阳秘”,并且部分中药对HP有直接的抑杀作用,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合理配伍达到清除HP的作用。
刘教授指出,实践证明,单味及复方中药不仅在清除HP方面取得较好疗效,而且在改善病灶的病理和临床症状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推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张学智教授表示,中医重视整体,辩证施治是治本。西医重视针对局部微观病理变化是治标,标本同治是中西医整合的新途径。
前沿聚焦 领跑消化系统疾病防治
诸多前沿技术唱主角的时代,HP感染的治疗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建设具有HP临床数据库,建立HP诊治临床路径成为研究热点。
同济大学、上海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郜恒骏教授表示,HP感染生物样本库对转化医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到转化,首先要有科学发现,而来源于对生物样本研究的科学发现,样本这个源头就极其关键,如果样本采集、管理等没有标准化、质量有问题,那么研究的结果就不会正确。因此,标准化生物样本库的建设是成功开展转化医学的关键源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虹教授指出,基于我国HP感染率高、常规方案根除率低、HP感染的复发和再发、交叉感染等一系列问题。“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就HP根除治疗后是否需要进行根除判断相关检测这一问题进行重点强调,既往共识中没有强调这一点。
成教授指出,新共识专门将这一点列为共识陈述内容,推荐根除治疗后应当进行细菌状态评估,以判断病人是否成功根除HP。总之,新共识推荐在HP根除治疗后一定要进行根除判断检测,以便指导下一步诊疗措施。
病证施治 个体化开启幽门螺杆菌防治新篇章
HP治疗的用药的种类、剂量都在不断攀升,但HP的根除率没有相应的越来越高,反而是HP耐药越来越多。造成这个困局的原因在于,目前抗HP治疗缺乏个体化、精准化。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胡伏莲教授指出,对于1年内按“共识”中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失败至少3次以上(包括3次)的患者,可归为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首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整体评估”,作为经验治疗的依据,是治疗策略的选择原则。对于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实施个性化治疗,所谓个体化治疗是针对每一个体的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以合适的方案,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患者效果最好的治疗。胡教授强调,不仅要治HP,而且要治疗与HP相关的“病证”。
对于HP感染患者要采用标本兼治、分阶段治疗的方法。个体化判断患者是否必须治疗,什么时候进行,什么药物最合适等。总之,要以合适的方案,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患者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抗HP个体化治疗也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必由之路。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王江滨教授指出,对于老年人群来讲,虽然根除HP的最佳时机是在胃黏膜尚未发生萎缩前,但研究显示,部分经过根除治疗的老年患者仍使胃黏膜组织学评分得到改善。
对于患儿来说,发生于儿童时期的HP感染,虽说经过几十年演变可能导致慢性进行性胃黏膜病变,尤其在老年时期常表现的更为突出,考虑到儿童HP感染发生严重疾病的风险低,除非疾病所必需,否则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常规检测HP。
王教授指出,对于特殊人群来讲,根除HP有助于降低抗血小板药物诱导的胃黏膜损伤和某些胃肠外表现,但根除期间应密切地关注不良反应。
HP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耐药、宿主基因多态性以及患者的依从性不好。北京军区生物诊断与治疗中心李丁教授指出,有效治疗和控制HP感染的关键在于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而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是快速准确的检测HP的耐药性。
胃肠微生态研究破解幽门螺杆菌防治的钥匙
人类健康与微生物群息息相关,它们与宿主相互作用、互相依赖、共同进化,形成动态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其中胃肠道是目前研究最多、包含微生物最广、功能最强大的微生态系统。
胃微生态和人体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利共生关系,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建中教授介绍,他的研究团队对HP感染动物模型进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分析,通过对标本测序分析菌群结构,并平行分析代谢产物的含量。由此可见,良好的微生态研究模型对拓展HP防治研究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刘玉兰教授指出,近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学的发展和运用,越来越多的胃内微生物被鉴定。因此,需要重新认识胃的微生态。针对根除HP治疗中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刘教授表示,根除治疗是否会对胃肠道微生物群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这些问题有待对胃肠微生态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教研室袁杰利教授表示,临床营养微生态治疗是重建肠道微生态的重要手段,可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道屏障功能、防止肠源性感染。而且,这种疗法是通过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自然变化发挥作用,更趋于自然,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共识意见讨论会召开】
8月25日举行的“全国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西医整合共识意见讨论会”进行了5个部分18个临床问题的讨论,胡伏莲教授对4个部分17个临床问题进行了阐述,中西医整合前提下,借鉴中医的传统理论和辨证经验,强调个体化治疗,提出“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西医整合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张声生教授对中医部分进行了阐述,提出中医辩证论治方案,与会专家针对每个具体的临床问题及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进行了书面的意见反馈,将在会后进行总结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