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科研课题该结题了吧?你发的哪个期刊?”
“我发的期刊不太好,是国内的英文杂志......”
“国内期刊就不好了吗?医学论文发表不能有崇洋思想!”
“又不是我一个人崇洋!一方面,国内权威期刊真的不容易投中,而有些不知名的国外期刊,花点钱就能投上。另一方面,凡是国外的期刊,不论品牌大小,大家都认可,评职称也好,评优评奖也好,都有效;反而,好不容易投中的国内期刊,大家并不是那么认可啊……”
这是发生在某三甲医院科研评审会上的一幕,发表科研论文本应是医生分享自己医学思想和创新成果的荣耀之举,而如今却成为现实中很多医生不得不为晋升职称、评优评奖做出的无奈选择,甚至不惜自掏腰包投稿给国外一些不入流的医学论文期刊,以期获得合理的工作待遇。
国家主席 在《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应该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现实中,为什么大家热衷于用英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困扰临床医生的“SCI”毒瘤何时才能根治?如何办好中文科技期刊、重拾“文化自信”?
“唯SCI论”面临极端困境
长久以来,临床医生科研评价导向和职称晋升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呼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的难题,甚至走到了“唯SCI论”的极端性困境。
国家卫生计生委特聘研究员陈亚光认为,医生选择品牌期刊发表论文,本身并无诟病之处。论文发表于权威期刊,更有助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快在临床中转化应用,为人类造福。“然而,并不是每位医生都必须做研究、写论文!”陈亚光指出。
如今,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医生晋升、评优评奖等都需要医生发表论文。对此,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仲痛心地指出,眼下的医疗界太过于看重国外的评价体系了,太在乎一位医生的SCI论文数量。评价科研结果一定要用SCI,要在SCI中发表论文才算数,在中国发表的不算。
然而,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钟世镇院士曾表示,其实,我国发表在SCI上的论文,有用的不到15%,85%都是垃圾论文。我们用SCI对外交流、主动与国际接轨,是对的!但过度了就不对了!
正如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刘又宁教授在2版时评文章所指出的,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基层医院临床第一线的医生来说,精益求精做好临床工作应是第一要务。这也是全国人民的需要,全社会的期望,对于他们,不必苛求外语水平与科研成果、SCI论文数量。
国外医学期刊也良莠不齐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美国办公室负责人邓乔健介绍,改革开放前,我们的论文稿件很少往国外投,当时也不允许这样做。现在,大家纷纷把科研论文投到国外期刊,从坐井观天的状态转变到积极投身于全世界同台竞技当中,国内学者主动地将自己的优秀论文发表到国际一流刊物上,这是一种国际学术交流的进步之举。
“但是,和国内一样,国外期刊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邓乔健强调,“因此,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并不一定就比国内期刊好!”
据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蒋延东教授进一步介绍,近年来,在国外有一类被称为“open journel”的公开刊物,发表论文门槛低,其中大部分论文为收费发稿。由于它是通过网络、面向公众传播,其点击量和被引用率大都比较可观。
然而,从业界的评价来说,大家似乎更相信传统杂志发表的论文,而公开刊物发表的论文,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确定。同时,这类杂志的引用率对“影响因子”的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一直以来深受重视的“影响因子”,其作为评判论文质量的标准也越来越深地受到挑战和质疑。据悉,不久以后,国际上将有协会对此问题展开讨论,预计更新的评判标准,即将出炉。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医学科研界的“外刊依赖症”却似乎越演越烈。王仲副院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在医疗科研领域,越是重点的国家课题、越是重点培养的人才和越优秀的论文,越少发表到国内期刊,甚至大家都已经陷入了“论文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就低人一等”的思维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对于这种“外刊依赖症”,不少专家纷纷把矛头指向了现行的医学论文评价体系。王仲副院长表示,医疗机构现行的奖励、职称评定等项目,都在以发表论文为导向,而且所有科研评价标准都以国外期刊期刊为主,发稿文章都以查阅国外研究为标准,这大大阻碍了中国医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他认为,中国医生应该坚持保有自身宝贵的自主创新意识,我们中国的医学研究才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能总是心安理得地跟着国外研究步调,更不能容忍利用金钱交易的形式在国外不入流的期刊期刊上发表垃圾论文,误入“学术论文造假”的歧途。
重拾中国学术自信
当下,忠肝义胆医学界,学术不端行为似已泛滥成灾,“去年影响很大的退稿事件,大部分论文来自医学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曾表示,非要让医生写论文,许多人写不出,就找第三方公司帮忙写。这就乱套了。其实,医生能看好病就是高水平,不必非要看他的论文。今后评价科技人才,应该是多渠道、多主题的评价标准。
对此,陈亚光研究员建议,应该把医院等级、医生职称评审的条件和依据适当降低,不应该过多地依赖发表文章,更不应该“唯SCI”论。改变了这样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大家就不会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就不会花钱往国外各种不入流的期刊发论文。我们科研型医生需要发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而大多数临床医生,还是应该集中精力把“病”看好。
王仲副院长则巧妙支招,目前,相关医疗机构应该扩大或增加中国的英文期刊量,而且提高中国的英文期刊在评价和职称晋升的地位。同时,鼓励中国医生自己的创新性文章,提高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增加中国的中文期刊数量。
蒋延东教授进一步支招,建议中国品牌期刊,可以尝试邀请国际权威专家合作成为我们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形成一套规范的中国品牌期刊英文版,既能加强我国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增强我国优秀科研论文和优秀期刊的名誉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能规避了优秀论文首发国外期刊的现象。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魏均民表示,近年来,为了带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出低谷,国家正在努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优秀论文刊发在中国科技期刊上。2016年起,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年度优秀科技论文遴选活动,以鼓励国内优秀科技论文投向国内优秀科技期刊,中华医学会以此为契机,面向全国医药卫生领域期刊开展了“年度中华医学年度百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从中华医学年度百篇优秀论文中再通过专家评审会选出10篇临床医学集群年度优秀论文,以期重拾中国医学科技期刊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学术自信。
编后语
其实,不论是政策引导,还是价值观的重建,我们都不能脱离了医疗的本质、医学论文的本源。医学是为了治病救人,医学论文只是成就更多医学价值的一项工具,本末倒置,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正如郎景和院士所说,我们当然鼓励国内的医学论文放到国际平台上发表,加入到世界的学术队伍中,以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医学。但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们都要坚守学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纯洁性,都要认真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