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
金秋时节,再次迎来了幽门螺杆菌(HP)领域学术盛宴——第十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暨首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微生态中西医整合高峰论坛在京胜利召开。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胡伏莲教授在开幕式中指出,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论坛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走到了第十二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本次论坛同时是首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微生态中西医整合高峰论坛,这不是转向,是继续深入!这不是转型,是在原来幽门螺杆菌论坛基础上进入新阶段。立足于中西医优势互补,宗旨仍然是“携手、探索、创新、求实”,共享研究成果,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回顾了HP药物治疗的发展进程,随着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单一学科模式存在 “中西医相互抵触”等诸多弊端,这就需要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的整合医学知识体系。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柯杨教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金大鹏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张声生教授,《中华医学杂志》陈新石主任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给予论坛高度的赞誉,充分肯定了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的国内及国际影响力。
论坛紧紧围绕着核心内容先后进行了全国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西医整合共识意见讨论会及24个专题的讲座。论坛参会人员1000余人,同时进行了在线网络直播,网上平台共有31000余次观看,同时在线人数达8300余人,观看直播的人员遍布全国各地10余个省份。
主题报告
胡伏莲 创新治疗路径挑战HP耐药
胡伏莲教授表示,挑战HP耐药性,探索HP治疗新路径是关键。对于HP感染的处理有两个基本策略:一是杀灭或抑制HP生长,主要依靠抗菌药物;二是影响HP定植,使其排出体外。
中医中药是新选择 近年的研究证明了中医中药在HP根除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胡教授指出,已有研究证实,某些中药单体在体外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联合中药可以明显提高三联或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而且能减少治疗中不良反应,甚至缩短抗生素疗程,而且部分患者得到了标本兼治。
以菌制菌 关于HP感染的微生态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益生菌对HP 有抑菌或杀灭作用的研究报道。胡教授表示,体外实验显示了多种益生菌对HP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某些益生菌可影响HP在胃内的定植、联合益生菌的三联疗法,可以提高HP的根除率,降低抗HP治疗的不良反应。
某些黏膜保护剂对HP的治疗作用 胃黏膜保护剂不仅能修复损伤的胃黏膜,缓解症状,有研究显示,某些胃黏膜保护剂还具有抑制和杀灭HP的作用。
HP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HP治疗中的某些细节关系到治疗失败。胡教授表示,要选用对CYP2C19代谢途径依赖小的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减少或避免基因多态性对HP根除率的影响。胡教授还强调,患者在接受HP根除治疗前,不仅要停用抗菌药至少一个月,还需停用所有对HP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至少两周。
总之,要以合适的方案,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患者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标本兼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樊代明 中西医整合是战胜HP的必由途径
樊代明院士介绍,HP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但HP的治疗却面临着许多的困惑,治疗用药的种类越来越多,药物的用量越来越大,用药的时间越来越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越来越多,但HP的根除率没有相应的越来越高,反而是HP耐药越来越多。
针对HP治疗面临的诸多困境,樊院士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加强中西医整合的理论研究,加快中西医整合实践的推进。”对于消化病中西医整合的战略思考,他表示,从中西医结合到中西医整合是概念上的更新,是策略上的创新,中西医整合需要从根本上不分你我才能成功。
将西医和中医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各临床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进行修整与调整,形成的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
樊院士认为,整,即整理的整,是方法、手段及过程;合,即适合的合,是要求、目标及结果。中西医整合代表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千锤百炼、修成正果的过程。
面对未来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医学必须树立整合观。这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发展、创新、融合的系统工程。他相信中西医整合将是战胜HP的必由途径。
柯杨 从HPV到HP 风险预测价值不可估量
食管癌是我国特色高发肿瘤,全球近一半新发病例发生在我国。柯杨教授表示,在1982年,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食管癌发病的关系就已提出,从HPV感染到致癌是多步骤、多年积累的结果,病毒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深入了解HPV引起食管癌机制,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对HP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目前普遍认为,以碘染内镜为主要手段的早诊早治是食管癌防控的重要方式。然而,肿瘤的人群筛检是一项体量极大的系统工程,经济成本高且过度筛检的附带损害不容忽视。
因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筛检及筛检后的规范化管理,是肿瘤乃至慢病防控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柯杨教授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我国首个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食管癌风险预测模型,联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与内镜筛检病理结果,构建了我国首个经济实用、具有良好预测能力且经过人群验证的食管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食管癌人群防控的精准化提供了重要的风险预测与分级工具。
柯教授表示,若将该预测模型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大规模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相结合,可在几乎不增加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大量节约宝贵的卫生资源,明确提高筛检绩效,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