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70%~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选择出价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业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
对于科研创新来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通过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创办企业就是本末倒置了。
诺贝尔奖得主Joseph Leonard Goldstein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注重转化的一个人。但有意思的是,两年前他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一味强调转化的风潮。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揠苗助长。
在市场经济的创业大潮中,我们每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不必要求科学家去创业,人人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从现在青年学者的困扰而言,我们缺什么?可能缺的不只是钱,我们缺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的是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同道,每个人都能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们尽一点义务。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