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HBsAg突变全球多中心研究解读媒体会”在沪举行。台湾大学医学院高嘉宏教授、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王露楠教授探讨了表面抗原(HBsAg)突变对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带来的挑战和影响,HBsAg突变全球多中心研究负责人、罗氏诊断全球医学科学事务部Mikael Gencay博士则分享了该研究成果。
提高HBsAg突变检出率
尽早发现隐匿性HBV感染患者
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乙肝病毒(HBV)复制的初始模板。血清内HBsAg的水平与cccDNA水平有一定相关性,HBsAg水平的下降不仅反映了cccDNA转录或mRNA转译的减少,同时也预示着宿主对HBV复制实现了免疫控制。因此,HBsAg水平是抗病毒治疗成功的早期指标,其下降速度和幅度可预测治疗的长期疗效。研究数据显示,对于低水平HBV DNA(<2000 IU/ml)的患者,HBsAg水平是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尽管HBsAg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HBV复制周期快且聚合酶易错配,在内源性(宿主免疫清除)和外源性(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性压力作用下,天然产生或经治疗诱导的前S/S基因组区域突变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非常常见。HBsAg突变导致患者HBsAg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其血清和(或)肝脏中仍存在HBV DNA,这种情况称为隐匿性HBV感染(OBI)。
高嘉宏教授指出:“OBI患者若作为献血者或肝移植供体,将会对输血和手术安全构成重大隐患。同时,HBsAg突变会加速隐匿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癌进展,并引发免疫抑制后的HBV再激活,导致检测试剂漏检、疫苗保护失败、抗病毒治疗失败等。因此临床需要更精准的检测,尽早发现这类患者。”
王露楠教授分享了一项针对中国献血者隐匿性乙肝S基因相关突变的血清学特征研究。研究显示,70.3%的样本HBV DNA定量结果<20 IU/ml,仅有2.4%的样本HBV DNA定量值>200 IU/ml;这些样本中最常见的血清学模式是抗HBc/抗HBe同时阳性和单独抗HBc阳性;OBI样本中最常见的基因型为B和C;92.24%的OBI样本发生了突变,高于HBsAg阳性菌株的突变情况。
王露楠教授表示:“OBI的发生与S基因突变有关,且OBI患者的突变率更高,这对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血清学检测试剂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灵敏度和特异性,还要具备HBsAg突变检测的能力。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突变检测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结果显示,电化学发光法(ECL)具有优异的HBsAg突变检出能力。”
真实临床患者样本研究力证
Elecsys®HBsAg检测性能
会上,Mikael Gencay博士介绍了HBsAg突变全球多中心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采用真实临床患者样本,纳入1553例来自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等全球不同流行地区且涵盖各种重要基因型的HBV感染患者样本,包括来自中国的407例HBV感染患者样本。
研究发现,超过70%的样本发生了HBsAg突变,且全球范围内不同流行地区及不同基因型中总体突变率无显著差异。其中,大部分中国患者样本为基因型C,而多位点突变频率在基因型 C感染的人群中更高。在中国样本中,还发现了136种特有的突变(全球共345种突变),10余种新的突变体(全球共62种);在超过30%的中国患者样本中发现了47种位于“a”决定簇区域的特有突变,这是对于诊断及临床都非常重要的区域,可能与宿主免疫反应差有关,也可导致慢性HBV感染,还可导致假阴性诊断结果。此外,与G145R突变相关的疫苗及诊断逃逸在中国样本中的发生比例更高,为4%,而全球比例为2%。
研究还对4种HBsAg商业试剂(罗氏诊断Elecsys®HBsAg Ⅱ免疫检测、两种基于磁珠颗粒的HBsAg免疫检测、HBsAgELISA检测)进行了性能比较分析。Elecsys®HBsAgⅡ的灵敏度最高,达到99.94%;并成功识别出研究中所有(含突变体)的真实临床患者样本,证实了HBsAg突变对该试剂的检测性能没有影响。Mikael Gencay博士表示:“研究证明,HBsAg突变在HBV感染患者中非常常见,发生率比之前所报道的数据高出3倍。对存在大量HBsAg突变的患者,使用Elecsys®HBsAgⅡ免疫检测进行管理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Elecsys®HBsAgⅡ定性和定量检测试剂均采用独特的抗原抗体反应体系设计,并使用3种单克隆抗体和1种多克隆抗体的组合,能检测到目前所有已知的HBV血清型,并有利于提高HBsAg突变的检出能力,对于HBV感染的筛查、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