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抗抑郁药已成为处方频率第四高的药物种类,且仍呈上升趋势。尽管新型抗抑郁药的总体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但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激越、镇静、性功能障碍、精神敏锐度及记忆力下降、体重增加及代谢异常等。罕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脏、神经系统及肝脏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存在于年轻个体中的自杀风险升高等。除了给患者造成主观痛苦及躯体共病外,这些不良反应还是导致停药的重要原因,进而升高出现不良转归的风险。
近日,世界生物精神病学联合会(WFSBP)组织全球多位权威抑郁症诊疗专家,就抗抑郁药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发布国际共识声明。(World J Biol Psych.10月6日在线版)
该共识提示,抗抑郁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恶心、头痛、焦虑、泌汗、镇静/疲劳、头晕、激越、体重增加、其他胃肠道反应及口干)可能是一过性的,但时间进程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且不同个体的情况也可能不同。由于所有不良反应均可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这些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可以降至很低。
新型抗抑郁药的心脏安全性总体优于传统药物,但部分药物也存在引发心律失常及晕厥的风险。一般管理措施包括监测心率及血压,必要时可考虑联用专科药物。是否需要将患者转诊至心血管专科则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所有抗抑郁药均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DILI最常发生于治疗最初的6个月内,但不同药物的出现时间可能不同。一旦患者在抗抑郁治疗过程中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及肝损害的体征及症状,应将抗抑郁药视为潜在原因。
共识表示,抗抑郁药尤其是传统药物过量时可能致命。致死毒性指数(FTI)是评估药物过量安全性的常用指标,指每一百万张处方中因药物过量中毒而死亡的人数。其中,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最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最低。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总体上应给予支持治疗。一线治疗包括减少药物吸收、消化道灌洗及活性炭等。对于TCA过量中毒,碳酸氢钠碱化及加强换气对患者有益。若患者出现惊厥,可给予气道保护及苯二氮䓬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