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0-19 总第52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0-19 总第521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1期

发布时间:2017-10-19

学术

标题导航

心健康 新梦想

发布时间:2017-10-19来源:《医师报》作者:杨进刚 许奉彦 黄晶 贾薇薇 秦苗  阅读: 57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blob.png

1989年,由胡大一教授创办的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长城会)在京召开,那时,参会人数仅仅百余人。时至今日,2万余人参与的第28届长城会于10月12日开幕。

长城会从初始的百人介入培训会发展为今天覆盖亚太、面向世界的万人盛会;从单一学科发展为涵盖心血管从基础到临床、融相关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大会;从单一医院主办发展为与国内外著名学会和机构联合主办;从独家医院手术直播到国内外十余家跨国手术演示;从传统的会议形式发展为在线网络会议、多媒体互动、数字化会议管理……走遍中国、走向亚太、走向全世界的全媒体、国际化会议!

“28年来,长城会在胡大一教授、马长生教授及韩雅玲院士的带领下,蓬勃发展。”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充分肯定了长城会对中国心血管事业的杰出贡献,他总结道,长城会引领了中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心血管学科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心脏病学科的整合与合作;体现了现代学术会议的新模式。张会长殷切期望道,“希望长城会抓住机遇,再上台阶,打造更加有影响、有质量、有特色的精品工程。”

“起步长城会,学科新高度”在开幕式结束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宣布中国心脏学会成立,成为与中华医学会等同级别的国家一级学会。同时,作为新任会长,张健教授公布了学会的领导班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当选为中国心脏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陈义汉院士为候任会长。

开幕式上,进行了“长城青年医师奖”和“长城控烟先锋奖”颁奖典礼,表彰心血管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以及为控烟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以鼓励年轻者和控烟做行动。

blob.png

韩雅玲  互联网将成就“心”健康的未来

大会主席、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指出,心血管病仍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快速增长的心血管病给医疗支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我国城乡居民医疗支出不断攀升,超过了经济增长。韩院士强调,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科技革命,有望提供有利的防治心血管病新对策。

“移动互联网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不仅是心血管病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的发展方向。”

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她强调,应大力推广心血管病互联网管理系统,构建心血管病互联网临床支持平台,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彻底改变现有的医疗模式。

韩院士号召全体医师以开放的头脑、主动的思维、学习的心态拥抱和迎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PLUS心血管病防治时代的到来。

Mary Norine Walsh  女性心血管病被忽视

ACC主席Mary Norine Walsh 教授以“女性心血管疾病”为题,指出各项心血管病在患病率/死亡率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吸烟、肥胖、高血压等是女性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并详细说明女性房颤、心衰的危险因素、患病率及死亡率等现状。

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对女性的致死性大大超出了阿尔茨海默病、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病、卒中等。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吸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证实,65岁之后,女性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率。

Walsh 教授总结,心血管病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为了探讨、研究心血管病及其治疗的性别差异,必须再纳入足够多的患者,从而进一步研究。

Jonh Warner  心血管病精准医学的前景广阔

AHA主席Jonh Warner教授以AHA精准医疗平台为例,介绍了精准医疗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提出应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整合数据、加速科学成果应用,进一步发展精准医学。

“心血管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的第一大危险因素。”Warner教授指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随之变化。根据基因组学、免疫状态和扩增、电子病理家谱调查、影像学检查等获取患者的数据,是解锁新突破口的关键。

“心血管影像学从‘监督学习’,到当下的‘无监督学习’”,未来将发展至‘自动预测’。”Warner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在未来的精准医疗中,将发挥不可预估的力量。

Jeroen Joost Bax  心衰患者需综合影像评估

ESC主席Jeroen Joost Bax教授通过精彩的病例分析,展示了心脏彩超、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在严重心衰患者诊治中的价值,并提出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提供的详细信息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理念。

Bax教授以临床中两个典型病为例,讲解了综合影像评估在心衰患者诊疗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为了确定治疗方案,还需要影像学技术,进一步了解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大小、是否患有冠心病、心肌存活、是否有严重的二尖瓣流等。

Bax教授强调,通过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彩超观察左心室的功能及大小、心脏三维影像,得到左心室尺寸和左心室容积。

另外,应用CT血管造影术、3D容积重建等来确定患者心肌的存活情况,并根据以上检查数据来综合判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ICD治疗。

blob.png

主旨报告

张健  中国心衰的实践体系建设

张健教授介绍了心衰的流行病学研究,展示了我国心衰治疗的新方法和临床试验,解读了我国的心衰实践指南,并提出希望在我国形成一个闭环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更好地推动心衰防治工作的进行。

张教授指出,近年心衰在诊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心衰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于心衰管理途径的研究工作,张教授认为,应主要从社区教学和基层培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规范化培训中心,努力使心衰教育工作深入到每个基层单位,构建心衰防治网络。通过社区教育完善对患者、基层医生及社区医生的培训,通过举办大型学术会议来吸纳最新国际的心衰诊疗知识。希望凭借学者们不懈努力,使中国的心衰治疗日趋成熟。

陈义汉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存在关口严重后移、基础与临床脱节、缺乏特色亮点及思路局限等问题,并提出应以加强基础研究、创新至上、自主探索与顶层设计并举为战略,重视一级预防研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形成中国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陈院士指出,“大医治未病,防重于治”。我们应该把防治研究的重点放在一、二级预防层面,而不是三级预防层面,不能做亡羊补牢的事情。我国缺乏对心血管病领域的源头性、根本性、奠基性、带动全局性和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和鉴别。

以上问题既是中国心血管病的防治的挑战,也是防治研究的机遇。为了迎接挑战,陈院士提出以下举措:加强新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端正科学理念,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发展方针;以人为本,科学研究,人才是关键。必须坚持以更加开放的观念选用人才;有所为有所不为,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病新药研发、心血管病关键干预靶点的发掘等,上升至战略层面。

王陇德  中国卒中防控之路探索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从我国卒中流行趋势、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四个方面介绍了防控现况。

王院士指出,中国的防控工作还有很多需解决的问题,如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国民健康素养低下、危险因素流行广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未广泛推广;防止网络体系建设尚属探索阶段;人才队伍建设待加强;专业分工碎片化、学科合作缺乏。因此,他提出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学科合作、规范防止、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防治32字策略。

王院士介绍了“组建防治体系——开展脑卒中防治工程”的工作进程,他指出,该体系工作从无到有,已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累计筛查40岁以上人群610万,筛查出高危人群95.2万人,并对其危险因素给予干预。王院士还对未来进一步探索“心脑联动”的工作模式和运作机制进行了展望。

王拥军  中国脑血管疾病的负担与对策

“中国脑血管患病率已呈现上升趋势,截至目前全国患病人数已达1494万人,发病人数330万/年,全国死亡人数154万/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指出,脑血管疾病负担存在区域差别,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发病率上升。

“中国的脑血管疾病负担很重,但整体可控。”王教授强调,高血压防治仍是降低脑血管病的核心措施,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不能干扰主线。如何降低可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低水果摄入、高体质指数、高盐、吸烟这五大危险因素,已成为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应作为我国脑血管病防控的最佳人群,也是卒中防控最经济的人群。”王教授指出,与高加索人不同,国人卒中的主要病变基础是颅内动脉狭窄,而不是颈动脉。因此,加强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是国人卒中预防的首要任务。

王教授提出,心源性卒中漏诊率高,进展迅速,呼吁心脑之间的进行实质性合作,心脑同行,共同促进国民健康。

精彩论坛

两院士坐镇  20余专家齐聚  阵容强大

中医药:解决微血管病良方?

blob.png

为寻求中医药临床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有力依据,由中国医师协会指导,《医师报》社主办,《中国循环杂志》协办,中恒集团梧州制药支持的“中医药和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专家研讨会,于10月12日在长城会期间召开。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高润霖院士领衔,莅临指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专家参与,现场讨论热烈。

院士领衔  共商大计

“今天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这一难题,恰逢其时。”陈可冀院士提出,注射用血栓通作为有25年历史的“老药”,临床实践证实其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但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还需要用现代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证实。

高润霖院士指出,中国有传统中医药,有现代医学,如何将两者结合,发挥更大的临床效能?他强调,应用切实可靠的数据来证实其有效性。

各家争鸣  共促循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王显教授指出,微血管病变是时下热点,中西医都在关注。今天的研讨会就是要汇聚各位专家的意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中药在微血管病变的治疗中,究竟可能发挥多大作用?其安全性如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进刚教授提出质疑,在已使用阿司匹、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Ⅲb/Ⅲa受体拮抗剂“四联”抗血栓的基础上,再加用中药活血化瘀,会不会升高出血风险,其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需进一步验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卫教授强调,凝练临床问题,找出该药临床上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它来设计研究,才会事半功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洪涛教授指出,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哪类患者,以及明确药物的药效及能否改善预后。中日友好医院李宪伦教授强调,该药应主要针对急性患者的急性阶段、临床效果及短期内的临床结局。

《医师报》社常务副社长张艳萍女士表示,《医师报》社希望一如既往配合专家的工作,关注行业脉动,以科学促进健康,用人文温暖医学,共筑医学影响力!

陈可冀院士总结道,开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相关研究非常有意义。他希望做好研究设计,包括患者、适应证、评估指标、随访时间等等,详细规划,并预祝研究成功。

精彩瞬间

blob.png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