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地区都在推医联体,在我看来,医联体基本建不成,即便建成了,也是祸害。
为何建不成?医联体模式由三甲医院统领二级医院及社区中心,医生上下流动、患者上下转诊。这就意味着三甲医院的院长需要有用人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作为地区的行政长官,他们基本不会将自己管辖下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的人事权交给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更不会用自己的财政拨款所养的医院、医生,为三甲医院院长使用。
在这样的前提下,医联体很难打破僵局。即便有些强势的三甲院长做到了医联体,进行所谓的医生上下流动,患者上下转诊,带来的也是医疗费用的上升,而非医疗费用的下降。出于利益考虑,三甲医院还是会希望将赚钱的业务拉到三甲医院去,而将不赚钱的业务放到下面。某种程度上,下级医院已经成为三甲医院的门市部。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分级诊疗由最为基层的全科医生决定患者流向,而非最高级别医院的院长。所以,医联体模式很难成功,偶有成功案例也很难长效地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
从医院发展角度而言,我不反对基于利益最大化来探索医联体模式,但从整体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角度而言,大规模的医联体,甚至犹如郑大一附院一般万张床位的航母级医院的出现,于社会整体发展无益。
(根据作者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