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是一个好东西,一直以来都在推行着,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就实行不起来,甚至导致居民、医生有如此多的微词与抵抗?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与市场的推动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两者是对抗的。
对于一家医疗机构来说,不论大小,无非与医疗质量和医保资金密切相关,而从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来说,无非就是人。如何使之有效地转动?
首先,因势利导,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国家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而且是有标准的。因此,同质化的机构建设不难实现,关键在于经营者(政府)有没有与麦当劳一样的经营理念:同质要求与保证。从组织文化上,首先给人们一种视觉规范,也就是走到每一家都感觉到质量是一样的,有信赖感。
其次,放宽适宜技术准入的尺度,解放基层医疗机构。现行的技术准入将重点放在了“机构”而不是人和机构的结合,导致很多成熟的技术不能在基层实施。不可否认,我们看到一种势头,国家已取消第三类技术的准入审批,这给医生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提出新的思考:如何使掌握技术的人在符合技术使用标准的医疗机构开展相应的技术?一句话,要改变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状态,就要“缺什么补什么”。这其中包括“药物制度”在内的、影响适宜技术在基层实施的政策障碍。
再次,使医生成为自由人,使其价值不管在大医院还是小医院都是一致的。同一个医生在不同的医疗机构,甚至在相同的医疗机构都有不同的定价,如星期五看病是15块钱,星期三却是7块钱;在院本部看病是一个价,到了基层看病又是另外一个价。如此定价,医生如何流动呢?这就是政策性的知识歧视。
实施分级诊疗,究竟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吸引医生下基层的机制。与此同时,不开放的传统思维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击,又成了分级诊疗的阻碍。
总的来说,医生多点执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医生执业模式,医生集团、医生工作室既可以为有需要的特殊人群服务,也可以为基本医疗政策所利用。对于医生多点执业,我们仍需开放、开明、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