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本身常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如果患者又是带着惨象离去,如七窍流血,就更加容易刺激到患者家属情绪,有时激烈的情绪难免会将这些归因到医生身上,像轰动一时的湘潭羊水栓塞产妇事件莫不是与此有关系。
相反,如果医务工作者能够认识到,死亡不仅是技术层面,更是一个道别、道情、道爱的过程,需要安宁、安心、安详、安顿,很多刺手的事情可能就会柳暗花明。
近期,在北京大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的讲堂上,便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家北京著名大型三级医院,一位医生为处理患者遗体,煞费苦心。这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死亡后,出现官窍流血的惨状。当时情况紧急,患者家属马上就要来见遗体,医生和护士用各种方法为遗体做止血、填充,可都于事无补,遗体依旧在不停渗血。
这时,医生突然想到中医的白药有止血的功效,遂派助手赶往医院药房取药,但药房的医务人员却说:“患者死亡时间是四点钟,现在已经六点钟了,如果这个时候给你发白药,将来可能会出问题,患者已经死去两个小时,还拿药,拿给谁用呀!”没办法,医生就去药店自己买了白药,将白药填进遗体渗血部位,把棉球压外面,血止住了。
后来,患者家属看到的遗体,安然平静,也没有对治疗提出异议。
故事虽然有了较为圆满的结局,但这一事例引发了王一方教授的深思:死亡是需要陪伴和见证的,医生如何料理好患者的遗体?他认为,尸体料理绝不是简单把“脸擦一下”就能解决的事情,而应该是一件有学问、有标准、有规定的事情。如,怎样展示急救现场?什么样的时机让患者家属进入现场?是否让患者家属见最后一面,何时见,是濒死时还是已死时?然而,无论如何,医生都应该做到把患者尸体料理之后再撤出手术室。
由此可见,处理好患者的临终过程是一门学问,应引起每位医生的重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