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邢远翔 张雨)“我国医疗资源的绝对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非常匮乏且呈碎片化分布,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大有可为。”在11月7日召开的2015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表示,互联网与医疗行业融合,能够给予医务人员职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新的表达方式和展示平台。
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更是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呼啸而来的“互联网+”浪潮,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指出,全行业以及关注健康医疗信息化的组织,都应从技术、经济运行、安全、标准、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积极贡献智慧力量,同时加强跨界融合,在确保患者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融合和发展。
对于“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作用,崔丽提出,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二是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行业;三是以“互联网+”实现各行业协同发展;四是以“互联网+”驱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
“知识、经验和创新技术帮助我们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互联网信息技术使信息交换更加迅速、便捷、扁平化,再加上资金的流入,‘互联网+’时代的医疗服务会得到迅速改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表示,“互联网+”益民服务是国家提出的11个“互联网+”专项行动之一,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正是益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大有裨益。加速传统医疗向个性化健康管理转变,突破时空限制,“让信息多跑腿、让患者少排队,密切医患之间的沟通、重构医疗服务生态”,是行业发展方向。
相关链接
“互联网+”为医改打开一扇门
本报讯(记者 张雨)当前,医改无疑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中之重,在“互联网+”大潮的推进下,医改有望受其一臂之力。
在“互联网协奏医改”分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指出,“互联网+”方面的创新,为打破医改困局提供可能。行政“分级”思路在很多层面制约了改革的推进,而“互联网+”的接入,则为打破这种壁垒打开了一扇门。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提出,当今“互联网+医疗”时代有两大法宝,一是互联网+医生多点执业、一是互联网+支付制度。当这两大法宝发挥威力时,必将有力推进分级诊疗的落实。
微医集团CEO廖杰远指出,通过科学分诊实现精准匹配是互联网对分级诊疗落地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微医模式”做的恰好是这件事,而这恰恰是传统医疗服务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IT人不要想着替医生看病
本报讯(记者 张雨)11月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在出席某活动时表示:“我其实是积极支持互联网医疗的,但一定要找准定位。”
王杉指出:“IT人想替医生来看病,这是个大问题。”任何医疗都要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医疗质量、二是患者安全,“IT人员要去做的应该是改善服务。一是服务患者,让患者感觉到医疗服务更加人性;二是服务医生,让看病更加方便。”
在王杉看来,互联网对于医学的巨大促进作用在于用大数据实时采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乃至于患病人群的各种数据,探索疾病发生、发展和转规规律;但任何新技术都改变不了医生看患者的模式。“现在如果说通过某种技术就不用医生面对面看患者了,那受损的一定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王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