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我仿佛又回到了丁香盛开的桑给巴尔岛。51年前,援助桑给巴尔人民的往事,至今仍在我心中记忆犹新。
外事无小事 首站告捷
1964年8月,包括我在内的共13人荣幸地被遴选出组成江苏省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当时特别强调“外事无小事”,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所有队员都被集中到北京,在原卫生部的直接领导和精心组织安排下学习。外语老师给我们补习英语,外交部礼宾司派专人教我们外交礼仪,学习“反修防修”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出国前,每人收到置装费人民币600余元,那时,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医师一年的工资。三个月的短期集训,让每个队员从思想上、精神上以及物资上都做好了充分准备。
我们刚进驻桑给巴尔医院时,人生地不熟,必须要与先到的其它国家派来的医生朝夕相处,工作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他们大都携家带口,住的都是别墅,生活享乐至上、养尊处优,经常进出酒吧等娱乐场所。相比之下,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真正是客随主便,体谅当地政府的困难,住在一所简陋的旅馆内,一住就是三个月。
医疗队员平时以医院为家的信念深入人心,无论是深夜或节假日,只要患者有需求,医疗队员随叫随到。为了克服语言关,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强化英语训练。另外,还自觉地锻炼斯瓦希里语,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
在国外复杂环境下,队员紧紧依靠我国驻外使馆的领导,逐渐掌握大事坚持原则,不卑不亢,全队同志团结一致,发扬集体的力量和优势,一心一意为桑给巴尔人民服务。
桑给巴尔是一个严重缺医少药的国家,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每周都会抽出半天时间下乡上门巡回医疗,所到之处,当地百姓成群结队,充满感激地望着中国医生,希望得到治疗。
随着时间的延长,医疗队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其他几个国家的医生均是孤军奋战,缺少我们团结的优势,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相继撤离回国。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初战告捷。
周总理的嘱托
1965年11月的一天,当地一位老人不慎被粉碎机轧伤,左手与前臂只连着一点皮肉。看着一只血淋淋几乎完全断离的手臂,我们非常震惊。按照惯例,简单截肢缝合就算了事。但在我国有断肢再植成功经验的鼓舞下,我们义无反顾地决定为患者施行再植手术。全队极尽全力,耐心精细手术。
最后,断肢再植宣告成功,震惊了桑岛。坦桑尼亚全国工人联合会在首都发表新闻并刊登大幅相片,赞扬“中国外科医生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奇迹般的手术。”我国《人民日报》也报道了这一消息,标题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就无往不胜,我国医生为桑给巴尔老工人接活断手”,并刊登了术中以及断肢老人用接活的断手端杯倒水的大幅照片。全队欢呼,感到无比欣慰。
1965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访问桑给巴尔,他亲切会见了第一批援桑中国医疗队人员并合影留念。他还对援桑队员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医疗队迟早是要走的,你们要培训桑给巴尔自己的医务人员,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从此,我们牢记总理的嘱托,不仅着手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基本技能与诊疗水平,还选拔当地技术人员到我国深造。
桑总统曾当着周总理的面夸奖医疗员说:“他们就像母亲带孩子一样教我们的医生,桑给巴尔人民永远感激你们。”当年,被选拔深造的人员,如今,已成为桑岛第一代由中国培养的医技骨干。
帮助桑给巴尔人民是我们应尽的国际主义任务,不少人为此倾注了莫大的努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深信,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医务人员在异国他乡洒下的辛勤汗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沧海桑田,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