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ARVD)患者中接受经皮介入治疗者的数量迅速增加。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蒋雄京等指出,现阶段应严把适应证,这是保证该技术安全有效的关键。(中国循环杂志.2015, 30: 304)
蒋雄京教授认为,如果按照目前随机临床研究上常用的介入指征,即只强调肾动脉直径狭窄程度(阈值50%~60%),但并不确定这样的狭窄是否有导致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害的功能意义,会有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
“无功能意义的肾动脉狭窄不需要置入肾动脉支架,”蒋雄京教授表示,“对同时具备解剖狭窄和功能意义狭窄的患者,肾动脉支架才有价值。”
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于2014年8月发布的最新的肾动脉支架置入术专家共识指出,从解剖角度,肾动脉狭窄>70%为重度狭窄,具备介入的解剖指征;狭窄50%~70% 系临界狭窄,血液动力学检测有意义时才考虑介入治疗。
研究者说
“建立预测介入治疗的疗效的综合评分体系,鉴别出适用的患者,是今后这一领域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蒋雄京教授强调,“在肾动脉置入支架前既经济又准确地鉴别出对介入治疗有良好反应的ARVD患者可减少无效的肾动脉支架置入,避免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
“肾动脉介入治疗与其他血管领域介入治疗一样,需要经验和合格的资质,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介入相关并发症,规避介入治疗对肾脏的直接损害。”蒋雄京教授表示,“一个医疗中心肾动脉介入治疗的例数达到100例/年,术者个人手术量≥50例/年,才具备相对成熟的经验和良好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