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攀)“将科室医生过去三年的手术按照难度和规模来打分,一共分为9级,1级最低,9级最高。医管中心对比这种等级评价得出的工作量与原有模式工作量的差距后,再考虑下一步如何与医生收入和待遇挂钩。”7月9日,深圳市医管中心主任罗乐宣表示,深圳市将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并首先在外科进行试点。
长期以来,将科研水平作为医生晋升的主要指标,备受临床医师诟病。评价制度改革的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关注。但对于将考核指标客观化的做法,医生意见并不一致。
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唐国柯是支持者代表。他以自己所从事的外科为例告诉记者,我国外科手术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且模范式大师级医师手术风格不一,很难复制。在此情形下,考核临床指标的客观化显得尤为重要,应排除主考官的主观因素。
不过,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内科医师的支持。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方清认为,“内科疾病的复杂程度和治疗的困难性很难用一个指标衡量。因此,即便开始用临床指标评价医生,也不能认为以此方式评价的医生就是好医生。”
此外,方清担忧道,“医疗更重要的是医生的仁心,与患者的沟通。这通常很难用客观化的指标考核。反之,当用具体的客观指标考核时,很容易把医师精气神等主观性因素忽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医师张子谦表示,“改革后的人才评价制度值得赞赏,这是一个进步,但谈不上革新,因为没有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价原点。如何在医疗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解决医师评价机制中患者缺位等问题,建立一个合理客观的评价医生的制度,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