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最新回顾分析指出,目前慢性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治疗与治疗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治疗程度递增的7阶段为评估患者HCV治疗程度提供了一个框架,并有助于管理之后的感染筛查,促进抗病毒治疗水平提升。(PLOS One. 2014年7月2日在线版)
研究者Baligh R. Yehia回顾分析了发表于2003-2013年的文献后总结,HCV治疗应按患者所处的程度依次递增,分为7阶段:(1)患者感染了慢性HCV;(2)诊断并意识到感染;(3)接受院外治疗;(4)检测出HCV RNA;(5)活检发现肝纤维化;(6)处方HCV治疗;(7)达到持续的病毒应答(SVR)。
此外,研究还发现,HCV患者接受到的治疗程度呈递减趋势。美国估计有350万慢性HCV感染患者,其中50%接受过诊断并意识到自身感染情况,43%接受了院外治疗,27%检测出HCV RNA,17%进行了肝组织活检,16%处方HCV治疗,而只有9%获得SVR。
“HCV感染患者需几步连续的医疗护理以获得最好的治疗结果,但分析揭示了现行治疗与目标间巨大的差距。”研究者指出,“但同时也为提高治疗提供了机遇,特别是在三方面:诊断和感染意识、HCV RNA确定和肝纤维化分级、处方抗病毒治疗药物和获得SVR。”
曾发表HCV治疗质量研究的波士顿大学研究者Benjamin Linas也指出,实际上HCV抗体阳性患者并没有连续进行治疗。目前我们有了更新的数据,应根据分析结果重新认识HCV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