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指南更新点
☆ 个体化治疗首次写入指南推荐
☆ 左心耳封堵术抗栓地位提高
☆ 阿司匹林抗栓地位遭遇挑战
☆ 重视卒中评估,合理、安全应用抗栓药物
☆ 节律控制在预防卒中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并不优于室率控制
强调个体化治疗
6月19日,《英国医学杂志》杂志在线发表了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房颤管理指南,该指南是对2006年指南的更新。
新指南首次提出重视房颤的个体化治疗,具体包括:(1)普及卒中知识,如卒中症状、房颤如何导致卒中、抗凝等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措施及卒中预防措施;(2)心率控制;(3)评估症状以确定是否进行心律控制;(4)确定随访人员;(5)判断是否需要提供心理支持;(6)对患者进行全面教育,包括房颤病因及影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心律及心率控制管理、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实用建议及社会支持。
强调专科化治疗
新指南提出,虽然房颤的诊治手段不断提高,但各级医疗机构水平不尽相同,且参差不齐,而房颤诊治需更加专业的决策。
新指南提出,如患者房颤症状无法控制且需专业治疗,无论患者处于哪一阶段都应及时转诊治疗,即在末次治疗失败后、或复律后复发房颤的4周之内进行专科治疗。
卒中和出血事件风险评估
新指南特别对需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者进行分类管理(图1)。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者,使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症状性或无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房扑;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房颤复发风险持续存在。
☆对于将要使用、已开始使用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使用HAS-BLED评分系统评估出血事件风险。重视、纠正及监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1)未控制的高血压;(2)INR控制不佳;(3)合并用药,如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4)损伤性酒精摄入。
☆权衡抗凝治疗获益与风险:(1)大多数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获益超过出血风险;(2)对于出血风险增加患者,抗凝治疗获益并不总是大于出血风险,因此,密切监测患者出血风险非常重要。
☆不能仅因为患者存在跌倒风险,而停止抗凝治疗。
卒中预防首先要排除低危者
新指南强调,应首先识别不应接受抗凝治疗的低危患者,然后对剩余者考虑抗凝治疗,并评估出血风险。抗凝药物包括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如阿哌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根据个体评估选择;以及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
☆<65岁房颤患者,除性别以外无其他危险因素者,不进行卒中预防治疗;即男性CHA2DS2-VASc为0分,女性为1分。
☆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男性房颤患者,考虑进行抗凝治疗,注意评估出血风险。
☆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考虑进行抗凝治疗,注意评估出血事件风险。
☆与患者讨论抗凝选择,基于患者临床特征和偏好制定方案。
☆不推荐阿司匹林单药用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这是首次对阿司匹林抗栓地位提出挑战。
强调华法林抗凝效果
新指南提出,对于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应进行效果评估。
☆每次随访时计算治疗窗内时间(TTR)。需注意:(1)使用经过验证的测量方法,如Rosendaal方法等进行计算机辅助药物定量,或在测试范围内人工药物定量;(2)排除治疗前6周的检测数据;(3)计算TTR至少需要6个月的稳定期数据。
☆抗凝效果不佳患者需重新制定抗凝方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为效果不佳:(1)过去6个月中2次INR超过5,或1次INR超过8;(2)过去6个月中2次INR<1.5;(3)TTR<65%。
☆如需重新评估抗凝治疗,考虑并纠正以下因素:认知功能;治疗方案依从性;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疾病;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饮食和饮酒。
控制症状是主要目的
新指南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在预防卒中或降低死亡率方面,节律控制优于心率控制。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
☆大多数房颤,心率控制为一线治疗策略,除非经评估更适合节律控制者,包括新发房颤和可逆原因导致的房颤。
☆对于需要接受心率控制者,予β受体阻滞剂(除索他洛尔外)或控制心率的钙拮抗剂作为单药物起始治疗。
☆对于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活动量小者,可考虑地高辛单药治疗。
☆若单药无法控制症状,且持续症状由心室率控制效果不佳引起,考虑使用下列药物中两种联合治疗: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地高辛。
☆对于心率控制后仍有症状或心率控制策略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药物节律控制或电复律(或两者同时应用)。
☆如需长期进行药物节律控制,若无禁忌症,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索他洛尔外)作为一线治疗。可能的禁忌证包括心动过缓、哮喘或周围血管疾病。
☆若β受体阻滞剂禁忌或效果不佳,应考虑其他药物适用性。
每年评估风险
所有房颤患者至少每年进行1次评估。
☆对于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应评估卒中风险:年龄>65岁,或在任何年龄出现以下疾病:糖尿病、心衰、外周动脉疾病、冠心病、卒中/TIA/全身性栓塞。
☆对于未接受抗凝治疗者,应每年评估卒中和出血风险;并保证所有评估和治疗方案都有记录。
☆对于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至少每年评估1次抗凝治疗需求和抗凝效果,如发生临床相关事件影响抗凝效果或出血风险,应增加评估次数。
左心耳封堵术
新指南重新定位了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地位。
左心耳封堵治疗是基于导管技术对左心耳进行封闭或去除。如患者存在抗凝禁忌或对抗凝治疗不能耐受,可考虑左心耳封堵术。
导管消融治疗
左心房消融是药物治疗失败后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案。消融治疗效果早期干预优于晚期,阵发性房颤优于持续性房颤。房室结消融并随后起搏治疗是左心房消融的一种选择,虽然不能恢复窦律,但是可能成功地控制心室率。
☆如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不适合药物治疗者,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可予左心房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可考虑左心房导管或手术消融。
☆ 症状性房颤患者,在其他心胸外科手术同时给予左心房手术消融。
☆永久性房颤伴高心室率引起的左室功能不全患者,考虑房室结消融和起搏治疗。
☆考虑房室结消融和起搏治疗时,需评估患者症状、起搏后是否需要消融和进一步优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