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盘点2015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8·12天津爆炸事故毫无争议应列入年度“国殇”,其灾难之深、影响之广、关注之高,让我们至今难以释怀。
关键时刻,医疗卫生战线的医务人员,与消防的勇士们一道慷慨赴义,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救死扶伤之歌。
然而,每一次灾害救援,人们关注的只是现场的抢救情况,事实上,救援远不止此,救援前的总体部署,伤员后续的治疗、康复,都需要有一整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完善体系。重症医学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不提。
重症医学因其涉及知识面广的学科特征,在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然而重症医学医师并不等同于创伤救治或灾害医学专家。在如何更好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助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演练和经验积累。——这也是在年尾之时,本期特别策划的初衷。
我们还原爆炸救援现场、展现医务人员心声、总结救援经验教训,希望在下一次紧急救援之时能够更加从容、有序地应对。
【故事】
灾难救援国家队
讲述: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 徐磊
8月13日早上6点,我正在医院筛查有无重症患者,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席修明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杜斌教授打来电话。我意识到席修明教授、杜斌教授只有每遇重大伤亡事件才会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派出带队救治伤员,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昆山爆炸事件等。所以,我向天津卫生计生委请示跟随二位教授参加抢救工作。
到开发区后,与天津市委常委朱丽萍,国家、天津卫生计生委领导碰头会后,马上作出部署:立即分组工作。第一,摸清患者都去哪儿了,收集资料;第二,对已知的在院伤员亲自逐一筛查、评分、记录,评估是否得到有效治疗;第三,评估医院的针对性救治能力,如有需要,请求国家卫生计生委由全国调来相关专家配合治疗。对于硬件能力不过关的医院,坚决将重症患者转移到有能力救治的单位;第四,只要有新发现病例,即使已经去过的医院,仍需重回探视。
席修明与杜斌二位教授分别带领两拨人,一队负责市区与开发区、一队负责郊县,我则带队负责将患者快速转移。当天下午,我们组织120把严重烧伤的伤员以及开发区医院无法救治的伤员,送到了市里的医院。在转移过程中,天津市第三中心的医护人员始终跟随120一起工作,使转移伤员工作有序进行,没有发生一起转移途中患者死亡事件。
此次突发事件中,席院长等提出,一定要及时将患者分出危、重、轻三级,危、重患者必须有重症医学科参与治疗。期间,邱海波教授不辞疲劳也加入国家专家队,协助制定科学治疗流程,除重、危患者外,每日还巡视轻症患者,对可能转重、危的患者及时转入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
这一系列抢救流程的迅速制定与一丝不苟的监督完成,主要归功于国家级专家团队积累的大量经验,这些经验为今后天津重症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制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种以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组为主导、地方为辅助的抢救队伍,对降低死亡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项困难超出日常
讲述: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杨万杰
距离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已经过去4月有余。至今回想起事故对伤员造成的伤害,以及政府各级部门全力救治伤员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8月12日晚11点30分左右,我正在家里为一场即将举行的学术年会准备讲课课件。大约30秒后,听到了远处传来一声巨响。10多分钟后,医院来电,让速到单位待命。在前往单位的路上,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在重症医学科工作时间长了,这样的场面好像已见惯不怪。然而,当我到达医院急诊科的时候,事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伤员太多了!有的伤员被玻璃扎伤血流不止,有的伤员被冲击波冲飞摔伤肢体,有的伤员被重物砸伤头部发生昏迷……受到惊吓的伤员有的浑身颤抖,有的不断哭喊,有的沉默不语……地面和墙面上血迹随处可见,空气里弥漫着血腥气味。短时间内涌入的伤员严重超出了急诊科正常的承载能力。一时间,急诊场地不足,具有缝合技能的医生不足,缝合器械和敷料不足……各项困难超出了日常。
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临时指挥部。院长任总指挥,在医院值班和已经赶到的临床科室及职能科室人员全部行动起来。
最迫切的工作是缝合伤口,迅速增开四个具有缝合功能的门诊楼层,召集所有在院的具有缝合能力的医生,将伤员迅速分流到各个缝合地点,缝合工作迅速展开。
场地仍然不够,就在缝合间内增设临时的缝合床或缝合椅,在家休息的具有缝合能力的医生也陆续由家中赶到医院,加入到缝合行列。
缝合器械不足,医院消毒供应室立即启动工作,同时,院领导临时从滨海新区妇幼保健院借来近百个缝合包以解燃眉之急。职能科室人员负责在缝合门口维持秩序,登记伤员信息,安抚家属情绪,缝合工作在短时间变得有序。至凌晨4:00时,千余名伤员的伤口得到了清创缝合。
与此同时,由急诊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五官科、重症医学科6个科室主任组成了的临时专家组开始了动态捡伤,在众多的伤员中把危重的伤员寻找出来。救命措施的实施、特殊检查的护送、手术伤员的准备、复杂伤情的判断……危重伤员的救治在快速有序,重点突出地进行。
在家休息的医务人员,听到事故发生的消息后从家中向医院赶来。有生病在家休息的医生,有怀孕在身的护士,有自家房屋受损的后勤人员……当晚近500名医护人员自发参与了伤员救治。
经统计,我院重症医学科和神经科监护室共收治26位危重伤员,其中,2名伤员病情极度危重,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其余伤员均恢复顺利,已经全部转到专科病房。
我参与救治的唯一死亡病例
讲述:解放军30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周飞虎
8月13日下午,我们在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遇到了一位伤情十分危重的患者。他的救治倾注了医疗组最大的心血,国家级与天津级专家多次组织会诊。然而,最终却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这位患者被巨大的爆炸冲击波炸伤,伤情十分复杂。既有三度大面积的烧伤(烧伤总面积达75%),也有化学成分污染引起的严重高钾血症(最高达7.9 mEq/L)、爆震伤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同时,还有颅脑损伤和骨折。治疗的关键是血液净化、手术植皮、抗感染治疗和多脏器的支持等。
救治从8月13日到28日,前后历经半个月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烧伤后的应急治疗。当天急诊进行气管切开,纠正高钾血症、休克、扩容,为第一次手术创造机会。抢救时,患者心跳几乎停止。血流动力学极度不稳定,血气表现为急性酸中毒,最重时血乳酸达30 mmol/L。治疗用三种大剂量升压药维持患者血压,并进行血液净化。尽管通过呼吸机吸纯氧,但患者氧饱和度仍很差,氧分压只有47 mmHg。在这一阶段,为他做了休克期的切痂手术。
第二阶段是手术后的抢救。时间为13日夜里到14日上午。手术后,患者出现大量渗血,发生渗血性休克,血色素最低达到2克,心率达到160次/分钟。为患者紧急行了输血抢救,全血用了4200 ml,血浆输了3000 ml,还有浓缩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复合物,总液体量达到17600 ml的液体。情况好转。期间,患者出现心衰、肾衰、呼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进行多脏器功能支持、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抗感染、免疫功能调整等对症治疗后,情况再次好转,但创面很差。
遂决定做第二次手术,清洗、切除坏死组织、进行植皮。考虑到有爆炸污染环境造成的感染,同时,进行了积极的抗生素的抗感染治疗。
第三阶段是反复手术感染时期,持续了十二三天。在这些天里,反反复复做了四次手术,清创、给与血液净化治疗、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免疫功能调节等。此过程,患者病情不停地起伏。患者陷入昏迷状态。
第四阶段是最后两天的时间,患者因毛霉菌感染加重,多功能脏器衰竭持续加重,最终离世。
这是我参与救治的患者中,唯一死亡的病例!在医学局限性面前,纵使医务人员付出百倍艰辛,也难以挽回患者生命。这是属于医生的无奈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