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12-24 总第43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12-24 总第43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35期

发布时间:2015-12-24

关注

标题导航

救治技术之外的重要问题

发布时间:2015-12-24来源:《医师报》作者: 杜斌  阅读: 55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自从2003年SARS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日益受到重视。十多年来,在政府、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医院以及相关专科的不断努力下,针对灾难、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

今年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上述体系在众多伤员的医疗救治过程中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问题,有待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重视相关模型的建立  及时准确预测医疗资源需求

任何灾难或疫情发生后,当地医疗资源通常难以满足大量伤(病)员的医疗救治需求,因而往往依赖外部支援。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救治过程中,难题之一即是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缺乏具体了解,我国也不例外。此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做法可能反而事与愿违,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可能延误伤(病)员的救治。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根据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资料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考虑灾难(地震、洪水等)和传染病特点,以及当地医疗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实现对于专科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及药品的准确预测。例如,本次天津爆炸事件发生后,医院就诊的伤(病)员以轻伤为主,重症伤员比例较低,以颅脑外伤、多发骨折及烧伤最为常见。对于伤情及伤员数量的准确预测,能够为医疗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医疗人员及各种物资调配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实现早期分诊的科学性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当地医疗机构造成了巨大压力,表现为短时间就诊的伤(病)员数量巨大,凸现当地医疗资源的暂时性缺乏。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将伤(病)员转诊至其他(地区)医院可能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面对人数众多的伤(病)员,复杂多变的病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合理分诊,不仅对急诊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且也要求他们对于各家后备医院的救治能力和水平具有充分的了解。

事实上,后期治疗过程中,如果需要转诊的患者数量越多,越表明早期分诊的盲目性与主观性。

因此,如何结合现有医疗资源及优势学科的分布及救治能力,根据伤(病)员的病情需求进行合理转诊,对于各医院分诊体系、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搭建多学科团队(MDT)的合作平台

近年来,以重症医学为平台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在各级医院中逐渐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重症伤(病)员的救治也高度依赖这一体系的正常运转。

这就要求在这一平台工作的ICU医生以及其他专科医生(骨科医生、烧伤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普外科医生、胸外科医生等)分工协作,求同存异,这样才能为病情复杂、需要多个学科提供医疗服务的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