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之后,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根据国际灾难数据库2006年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和印度发生灾害数量最多。为应对灾害,国务院应急办成立,各层级也都成立应急办。
通过最近几年的灾害救援工作,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突出表现在应对灾难的重视程度和反应速度有了很大提升,省市、行业都有相关应急预案,一旦启动,可以很快执行。在8·12天津爆炸事故救援中,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卫计委迅速组织医生救援,在爆炸后不到一个小时内,大量的医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参加救援,事故周边的大小医疗机构立即组织人力和物资,开通绿色救援通道。我是半夜两点多接到电话,乘凌晨第一班高铁赶到现场。那时,医院内部的救治和现场伤者的转运已经呈现出很有秩序的现象。
灾难医疗救援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场救治。天津爆炸事件中,事故发生地附近医院也被损坏严重,主要工作是把伤者及时分流,早期处理。这次做得比较及时,转运后,手术室连夜启动,进行手术。其次,由于在患者转运后救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此次住院患者抢救中,总共死亡6人。再次,根据伤情调配专家,根据灾难特点,调配医师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天津市ICU建设较完善,他们的配合和支持,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本次救援以重症医学为平台,ICU医生负责危重患者救治,其他学科相互配合,这样的一个医疗体系在四川地震救援时就证明能成功的降低病死率,在以后发生灾难时,还应以ICU医生为主要建立平台,其他学科相互协作的体系。
如今,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成立灾害救援委员会,委员会下设防化、医疗救援、防疫、中毒、心理等分组。但不是各个省级都有。我认为,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美国在国家层面建立了50个应急医疗救援团队,针对烧伤、创伤、儿科等组建不同的团队。救援团队的成员每年不得少于一个月的训练,持证上岗,不断有新的专家进驻,保证团队战斗力的持续。
我国每个省市都应建立类似的应急组织。现在,国家的应急办下有七个应急团队,包括华北华东等,每个团队配备有野战方舱,由地方医院进行维护,包括医生培训,这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模式。但我认为国家和各省还需要组建专家分组团队,一方面可以帮助国家制定机制,另一方面可对其他医生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