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9-17 总第42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9-17 总第422期
返回上层

总第422期

发布时间:2015-09-17

时评

标题导航

预约挂号咋就成了预约“黄牛”?

发布时间:2015-09-17来源:《医师报》作者:本版责编: 张雨  阅读: 271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新闻背景:“黄牛”倒卖号源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广州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院也在不断加大打击炒号“黄牛”的力度。“黄牛”们却瞄上了卫生部门正在力推的预约挂号便民服务,转战网络,炒起了预约号。这些“号贩子”几乎垄断了专家号源,每个号880元起步,而正常挂号费只有9元;广州市内一些三甲医院的床位,“号贩子”也打包票能够帮忙预约,由于“一床难求”,一些大医院的床位费5000元起步。“号贩子”的炒作和扰乱市场,让挂号难上加难。


blob.png


遏制炒号:

分级诊疗方可釜底抽薪

▲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梁剑芳

“号贩子”固然可恶,但若以为通过打击“号贩子”,就能解决“挂号难”问题,未免有些过于乐观。

首先要理顺优质医疗资源的定价。一个专家号只要9元,这样的价格在今日的广州街头连一个最低端的盒饭都买不了。然而在“号贩子”的热炒下,患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医生却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唯一获利的是作为中介的“号贩子”。

优质的资源应对应优质的价格,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其摆放得更光明一些?倘若专家在医院的挂号费可以从几十、几百到几千不等,这不仅有利于充分体现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价值,也有利于人们根据自身情况分层就诊。

其次,治理“号贩子”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实。一要增强社区医院、二级医院的诊疗能力,从源头上分流患者。二要发挥诊疗团队作用,一位名专家的下面可以有一个由若干名医生组成的团队,患者要先通过团队医生的初筛,确保到大专家手里的是真正疑难或需要的患者。

再次,多措并举打击“号贩子”。推行挂号实名制,可以增加“黄牛党”炒号的难度;医院也需要加强管理,不给“号贩子”可乘之机。



打击网络贩号:

懂技术  比信息  抓内鬼

▲ 广西桂林雁山区人民医院  唐传艳

一项便民措施不仅没有惠及患者,反而增添了“号贩子”的敛财机会。出现这种现象,不能只怪“号贩子”懂技术、会“钻空子”,拥有强大研发能力的专业队伍。假如连“号贩子”的招术都不能破解,连基本的漏洞都无法堵住,又何以将便民措施送达给民众?可见,预约挂号成贩号“利器”,相关软件开发和维护者应首先反思。

其次,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属于诊疗常规,在购买一盒感冒药、开通一个聊天账号、发一个网帖都需要登记身份证号的背景下,网上挂号填写姓名年龄等基本身份信息,应不算过高要求。医生诊疗前确认患者身份,更是医疗操作常规,且实名看病关系到报销和医疗安全,挂号与看病信息一对比,“黄牛”的行踪即可败露无遗。做好规则与程序设计,这些漏洞应该可以堵上。因此,如何在看病流程等环节打击网上贩号,是制度设计者应该反思的内容。

此外,“黄牛”把大部分预约号源抢走,也与医院的“内鬼”脱不了干系,有“黄牛”自曝若没有医院内部人员配合,他们很难抢到号源的大头,没病的“黄牛”若没有关系,更无法屡屡占到紧缺的床位。某种程度而言,一部分预约挂号“预约”的只是号贩子,若医院的这些“内鬼”不纠出,则预约挂号也很难惠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