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边抢救患儿 医生的本能
中国医生唐子人在美国救人的经历被网友们誉为“正能量”,并称他为“中国好游客”。9月10日,这样的感人的一幕在郑州街头再次上演,9月10日,河南郑州妇产科医生王淑丽在上班途中,及时为因电动车碰撞而心跳骤停的6岁孩子进行心肺复苏,并最终使其脱离了生命危险。
9月10日,男孩彬彬乘坐奶奶驾驶的电动车上学。因受到后面一辆电动车的撞击,杉杉从电动车上摔下,着地时头部撞到了路边的台阶。“我距离事发地也就四五米远,就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跑上前去查看。经查看,孩子已经没有脉搏、呼吸和心跳。”王淑丽赶紧脱下外套平铺在地上,将孩子放在外套上后实施心肺复苏。按压10此后,患儿生命体征重现。
如今患儿已脱离生命危险。患儿家长多方打听才找到王医生。(据9月15日《大河报》报道)
点评
有医生在的地方犹如有天使守护。这一新闻再次彰显,危难之间,救人是医生无畏坚定的本能。
18年退收红包超百万 守护医者神圣
在太原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有一批医生,用8年的坚守,退收红包超过百万元。
烧伤科副主任朱国强介绍说,“从1997年到今年9月初,科室退还患者红包记录3700多条,总金额超过百万元。”
这些都被记录在6本“红包冲抵住院费用登记簿”上。登记簿的内容也从最初的一句话简单记录,细化到现在写明患者姓名、红包金额、医生姓名、收红包时间、交住院押金、单据号等详细情况的整齐表格。
“医生不收红包,有些患者便错以为嫌少。在紧急情况下,医生没时间跟患者家属解释,只能先收下,再冲抵住院费。先由护士去财务部门把红包的钱转为患者的住院押金。等患者出院时在‘红包冲抵住院费用登记簿’上签字后,再拿着押金条抵消住院费。这都是瞒着患者的。”(据9月15日新华网报道)
点评
18年,被时光打磨的“红包冲抵住院费用登记簿”,是一本鲜活的职业情操教科书。书中一条条的记录成就了一段医者仁心的佳话。守护了医务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近半“医后代”入学 传承的不仅是信仰
“子为良医,孙为良医,子子孙孙为良医”“不为良相,只为良医”,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5级临床医学新生徐露文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从奶奶和父亲那儿得到的一份“开学礼”,这两句家训来自医生世家的代代相传。如今她已成为家族的“医八代”。
新学期,交大医学院迎来了近600名2015级新生,在临床八年制法文班和临床五年制英文班89名学生中,其中近一半新生家中有人学医(据9月15日《新民晚报》报道)
点评
“子子孙孙为良医”的家训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历久弥新的医学信仰生命力,还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破解看病贵国务院动真格了
破解看病难,政府做了什么?9月12日,中国政府网微信公众号对此做了梳理。文中提到:出台了推进分级诊疗、全面实施大病保险、促进社会办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多项重要政策。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健康中国。
为此,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文章还列举了:《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点评
8条意见,体现了民之疾苦,国之所向。文件的落地,仍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机构体会文件精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