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9-17 总第42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9-17 总第422期
返回上层

总第422期

发布时间:2015-09-17

肿瘤

标题导航

“China Day”亮相世界肺癌大会

发布时间:2015-09-17来源:《医师报》作者:本版责编:许奉彦 编辑 赵佩   阅读: 179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编者按:当地时间9月6日,第16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美国丹佛举行。WCLC是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致力于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研究的大会。本届WCLC会议中来自中国的oral/mini oral报告累计有88项,超过了日本,中国在肺癌基础、转化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程颖教授和张力教授分别在会上作口头报告。


大会亮点一

中国专场于大会首日亮相

今年的WCLC大会第三次设置了中国专场,有助于更多外国同行了解中国的肺癌研究、诊疗现状,中国学者在国际肺癌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议题包括:中国肺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中国分子检测的现状和特点,中国本土的药物研究,中国肺癌的早诊,亚洲特别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WCLC中国专场,中国专家首先介绍了中国最新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上海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报告了中国肺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香港中文大学Tony Mok介绍了亚洲对全球药物研发所做的贡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介绍了埃克替尼的CONVINCE研究的最新进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介绍了中国肺癌诊断技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胡杰教授就介绍了中国肺癌管理进展。


大会亮点二

吴一龙获IASLC杰出科学奖

blob.png

IASLC波尔·邦恩(Paul A. Bunn)JR.科学奖(原IASLC科学奖)是为了表彰那些在胸部恶性肿瘤研究中作出卓越科学贡献同时又致力于相关组织发展的IASLC科学家而设立的。

Fred Hirsch教授宣布,今年的 IASLC 杰出科学奖授予中国吴一龙教授,以表彰吴教授为医学科学特别是肺癌治疗作出的重大贡献。

吴教授表示,获奖原因与近年来其团队在国际肺癌领域的表现和贡献不无关系。

这是IASLC首次将奖项颁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家,代表中国作为新兴力量越来越受到国际肺癌领域同行的认可。



重点报告一

吉非替尼加/不加培美曲塞一线治疗晚期EGFR突变的

东亚地区NSCLC患者的随机研究

联合用药可改善5个月的PFS

▲ 吉林省肿瘤医院  程颖

blob.png

JMIT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的Ⅱ期研究,选择的人群为东亚、EGFR突变阳性、初治的Ⅳ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研究旨在评估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相对吉非替尼单药治疗能否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生活质量(Qol)、安全性。研究以2∶1的比例随机给予吉非替尼(250 mg/d)+培美曲塞(500 mg/m2,q3w)(G+P)和吉非替尼(250 mg/d)单药(G)治疗,两组均进行到出现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毒性为止。

研究入组191例患者,其中G+P组126例,G组65例。G+P联合组和G单药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5.8个月和10.9个月,延长近5个月(HR=0.68,P=0.029),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PFS的亚组分析中几乎所有亚组都能从G+P联合治疗中取得PFS获益。两组ORR相当,联合治疗组的DOR较单药组延长4.1个月。结果提示,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也许能够延缓耐药的发生,可能与两种药物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有关,需要开展相关生物标记物研究以对联合治疗的机制做更进一步的诠释。目前OS尚未成熟,PFS获益是否能够最终转换成OS获益,拭目以待。

安全性方面,联合组3/4级药物相关紧急不良反应(TEAE)发生率有所升高(42.1% 与18.5%);严重不良事件报告(SAE)发生率分别为8.7% 和1.5%;因TEAE而停药的患者比例在联合组较单药组略增加,分别为16.7%和9.2%;但致死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报告(AE)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总体来说,联合治疗仅带来1/2级的贫血、恶心、呕吐、乏力和转氨酶升高,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相关的皮疹、腹泻、间质性肺炎并未随之增加,因此临床易管理,耐受性仍较好。

研究选择EGFR高频突变的东亚人群,探索了EGFR-TKI药物和化疗的同步联合治疗模式在EGFR突变人群的治疗意义,联合治疗组较单药治疗带来近5个月的PFS改善,且联合治疗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对EGFR敏感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策略的选择有较大指导意义,也期待OS数据的后续报道。


重点报告二

深度测序揭示晚期NSCLC患者血浆DNA浓度和基因突变的意义

首提ctDNA突变负荷   深化NSCLC深度测序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力


blob.png

虽然含铂双药方案仍然是部分晚期NSCLC患者的标准一线化疗,越来越多的患者被发现存在成药驱动基因突变并适合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预测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最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EGFR基因突变以外,仍存在其它影响EGFR-TKI疗效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吸烟状态、肿瘤异质性、EGFR等位突变基因频率、合并其他基因突变、BIM基因多态性等。因此,更全面地评估EGFR-TKI的疗效预测指标,对提高患者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分析血浆中无细胞DNA(cfDNA)及循环肿瘤DNA(ctDNA)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意义。该研究共纳入71例接受EGFR-TKIs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采集TKI前的血浆,分离纯化血浆DNA,利用PCR扩增35个肺癌相关基因的目标区域,最后用Ion Torrent测序平台进行深度靶向测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血浆游离肿瘤DNA突变谱。

该研究中,首次提出ctDNA突变负荷这个概念,即:除EGFR基因突变以外其他基因的变异个数。结果发现71例患者患者中,共有49例患者检出除EGFR突变以外的另外10种基因突变,总变异数为124个。

血浆cfDNA浓度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状态、分期、远处转移器官数目、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低cfDNA浓度的患者,其PFS显著长于高cfDNA浓度的患者(中位PFS,15.2 与3.5个月;HR=0.33;95% CI,0.17~0.65;P=0.001)。OS方面,高cfDNA浓度的患者中位OS为24.27个月,而低cfDNA浓度的患者中位OS未达到,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

高cfDNA浓度的患者,其客观有效率倾向于比低cfDNA浓度的患者低(27.8% 与43.4%; P=0.278),而高cfDNA浓度的患者其疾病控制率显著低于cfDNA浓度低的患者(61.1% 与90.6%; P=0.008)。

血浆ctDNA方面,ctDNA突变负荷与更高的T分期、N分期及分化程度差有关。ctDNA突变负荷高的患者有效率显著低于突变负荷低的患者(26.7% 与61.5%;OR=0.227;95% CI,0.081~0.637;P=0.004),ctDNA突变负荷低的患者中位PFS显著长于突变负荷高的患者(18.5 比9.4个月;HR=0.62;P=0.015)。

而ctDNA突变负荷低的患者OS也倾向于比突变负荷高的患者长,虽然两者的中位OS均未达到(P=0.150)。

研究结果提示,晚期NSCLC的基因突变背景远比预想的复杂,而且通过血浆ctDNA的深度测序,可以发掘更多的有用信息。

该研究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EGFR-TKI疗效的因素,cfDNA浓度和ctDNA突变负荷可能分别代表了总体的肿瘤负荷和肿瘤异质性,从而在EGFR基因突变的基础上影响了服用EGFR-TKI的患者预后。

这项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化NSCLC驱动基因突变意义的理解以及优化患者治疗提供一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