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恰逢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了开学典礼。常务副校长柯杨在致辞中向在校师生分享了三位老专家的故事,令人动容,启迪心灵。本期撷取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今年的开学典礼恰逢教师节,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是一所大学的魂之所倚,根之所在。在这里,我想举三个老北医人的例子,诠释北医人的精神,激励我们共同前行。
胡传揆教授 消灭头癣的大医之梦
建国之初,头癣(旧称瘌痢头)患者随处可见,北医有位教授经研究发现,醋酸铊对头癣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有剧毒,不能轻易使用。他坚信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一时间,怀疑多过信任,甚至有人说他痴人说梦。经过多次毒性试验,他终于找出了既有疗效又安全的剂量,并选择两个孤儿院的300 多名患儿作为诊治对象,几个月后,大部分患儿都痊愈了。于是他深入北京通县、延庆,江西南昌、赣州、九江等地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开展群防群治。之后,70 多岁高龄的他不顾心脏病及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亲自带医疗队奔赴湖北英山县农村,两个月的时间他带队一共普查了35 万人,治疗了近2万名患者,治愈率达99.86%。此行,他们还培训了很多皮肤科医务人员。1981 年,全国治愈的头癣患者已经达到了200 万例,他也圆了自己提出的“要在1980 年前后基本消灭头癣”的大医之梦。1986年,老教授溘然长逝。按照他生前的遗愿——贡献遗体,用作解剖,并将其骨骼制成标本,以供后辈学习观摩。他就是北医的老院长、皮肤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传揆教授。
老院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有大有小,有近有远,有的踮起脚尖就能够到,有的翻了几座山未必能接近。但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只要你能脚踏实地,只要你坚守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自怨自艾,不好高骛远,就会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有所收获,梦想终究会照亮现实。
屠呦呦教授 “三无教授”荣获拉斯克奖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夺走无数生命。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一位研究者终于实验成功,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40年后的2011年,这位80高龄、“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院士桂冠”的“三无教授”,获得了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予这位老教授的评价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痛苦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她就是你们的学长、55届校友屠呦呦教授。她的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肯定。
不问名利为何物,敢于创新又甘于寂寞,是医学人在追求成功之路上特别需要的两种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让风华正茂的屠呦呦在社会动荡、实验条件简陋的情况下,潜心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从两千多个药方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唯有如此,才能让她数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真正有价值的医学科研,不刻意追求论文数量与获奖与否,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好当下每一件平凡之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都会偶尔迷失。如果我们始终不会忘却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不为追求做出撼天动地的大事而忽略人生的本真,不去人云亦云,不求人有我有,而是坚定自己的理想,尽力走好平凡之路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成就你日后的不平凡。
冯传汉教授 “永不落伍”
北医有一位老先生,为了掌握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到“永不落伍”,他每月研读期刊学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最尖端技术,每周精读非医学的英文论著一篇,每天都在阅读剪贴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报刊资料,简报本摞起来可达几尺高。“我只是一个勤奋的人,做一辈子勤奋学生”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百年来的坚持。是的,大家没有听错,老先生今年101岁了,他就是我国骨科学泰斗,骨科领域久负盛名的教育家冯传汉先生。
冯老在94岁高龄获得蔡元培奖时曾说,“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对于他,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他常说:"搞科学,尤其是医学这门特殊的科学最忌讳模棱两可,一定要正直坦诚,实事求是,务求确切。要从临床、从病人实际病情中学自己亲眼所见的知识。"对于他,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向病人学,一样不能少; "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多少,教多少,终生致力于医学教育" ,他在95岁高龄时完成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笔记约 6 万字,并且开始研读 2000 年以来新出版的医学教科书,以了解现代医学进展和最新尖端技术。对于他,坚持一辈子学习不仅是为充盈自己,更是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指引,给患者更大的帮助。
学习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这一点,学生们有充分的自觉,本不需要我的叮嘱。我想强调的是,学习不光是书本知识,学习成长成熟、学习做人同等重要。而作为老师,我这些年最大的体会是,人一辈子要学习,不但要不断更新知识,还要向学生学,向社会学,教学相长,成熟永无止境。希望冯老的故事能够给予大家启发,让学习真正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有关人物素材,参考《北医故事》、北医网页等相关资料)。
(文章有删减,全文参见医师报微信:DAYI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