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9-17 总第42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9-17 总第422期
返回上层

总第422期

发布时间:2015-09-17

循环

标题导航

STEMI患者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并不对立

发布时间:2015-09-17来源:《医师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 何奔  阅读: 170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STEMI直接PCI优于溶栓的主要证据来自2003年Keely等的2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主要结论是直接PCI死亡率为7%,而溶栓组死亡率为9%;前者卒中发生率为1%,而后者为2%。

这项研究常常被过度解读为直接PCI是救命措施,而溶栓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措施,而且在早年由于发现溶栓后PCI效果差,并发症尤其是无复流及出血均增多,这两种再灌注方法常被对立起来,溶栓后的成功患者必需等到至少一周后进行PCI,而单纯溶栓后残余狭窄的存在,再闭塞的风险较高且一旦再闭塞风险很高。因此,溶栓治疗逐渐被放弃,PCI成为首选的再灌注措施。

然而,这一Meta分析入选的是溶栓后未早期行介入治疗、发病12 h内的患者,所用溶栓药物各不相同,导致溶栓效果不如PCI。

在实际生活中,只有不足10%的患者能在第一时间被送到有条件行介入治疗的医院,PCI一定不如直接静脉给药溶栓的措施快,如果都选择PCI,与“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显然不同。

这里面必定有“PCI比溶栓延长多久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问题需要研究。美国近20万患者的注册资料告诉我们,可接受延迟的时间为114 min,这就是指南推荐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2B)为90~120 min的道理。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起病3 h内的患者,可接受的最延迟时间仅60 min。这便意味着,起病早到医院的患者,能尽早再灌注才是关键的。因此,随后的CAPTIM研究发现,如起病2 h内就医,溶栓组死亡率低于PCI;PRAGUE研究发现,如果3 h内送达医院,两种方法死亡率相同。

近年来,由于发现溶栓成功后可安全有效地进行早期PCI治疗,这一早期PCI并不是早些年“易化PCI”,也不是“立即PCI”的概念,而是溶栓后早期有明显的血小板激活,要等3 h后再行介入治疗,即目前指南推荐的3~24 h内进行介入治疗。

因此,对于发病时间早的患者,尽早溶栓随后再早期行PCI也是较好的选择,且这种措施也在逐渐被认识,其疗效未必不如直接P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