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会主题报告中,霍勇教授回顾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一些重要临床研究,以及结果的发布对我国临床的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主导开展了多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为制定中国指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霍勇教授指出,中国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是一项基于中国国情的大规模双盲随机。证明含有叶酸的降压药可在降压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卒中发生风险21%,为叶酸在预防卒中的作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他汀强化治疗是否适合中国冠心病患者?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牵头的CHILLAS研究结果显示,他汀剂量加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6.4%,但并无更多临床获益。霍教授表示,强化他汀治疗可能并不适合我国冠心病患者。
霍教授牵头开展了目前最大规模中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强化他汀治疗的ISCAP研究。亚组分析也提示,强化他汀治疗均未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等通过DEFINITION研究发现,可通过观察患者PCI治疗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年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高低,来区分冠脉复杂分叉病变和简单分叉病变。该研究表明,冠脉分叉病变的复杂性对预后有显著影响。分叉病变越复杂,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
霍教授介绍,在介入治疗器械方面,PEPCAD ChinaISR试验是首个在非欧洲人患者中使用药物球囊治疗DES支架内再狭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并不劣于药物支架,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牵头开展了BRIGHT研究,引发对介入抗栓治疗中肝素最佳剂量等问题的探讨,结果显示,延长应用比伐卢定可安全有效地减少支架内血栓。BRIGHT研究在种族特异性抗栓治疗策略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4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蒋立新教授牵头进行的“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发表在《柳叶刀》杂志。霍勇教授认为,这项研究是业界“楷模”。
该研究发现,2001-2011年十年间,我国因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人数翻了两番,普遍存在诊疗不规范现象,尤其是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的再灌注治疗总体情况令人堪忧,China PEACE研究揭示的这些问题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