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9-17 总第42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9-17 总第422期
返回上层

总第422期

发布时间:2015-09-17

感染

标题导航

感染病学科发展 像波澜壮阔的长河

发布时间:2015-09-17来源:《医师报》作者:本报记者 裘佳  阅读: 1888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编者按:弹指一挥间,我国感染病学科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翻开我国感染病学科发展的历史,像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

9月11-13日,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感染病诊治高峰论坛、第十五届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术会议、感染病学科60周年庆典在杭州举行。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会长、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回顾了60年来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代表的我国感染病学科发展历程,并提出立足既往成就基础上,不断进取、交流合作,促进我国感染病防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共同见证这一时刻的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7所率先在我国设立感染科的医院,分别以感染科学科发展历程、成就和经验介绍,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共同庆祝感染病学科60周年。

大会授予长期工作于感染病临床、科研、教学一线,为感染病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46位专家“终身成就奖”。并为奋不顾身、勇敢跨出国门抗击埃博拉疫情的21位专家颁发“抗埃优秀医师”奖。


blob.png


主席访谈

李兰娟会长:

我国居民寿命延长与传染病防控体系提高有关


blob.png

值此我国感染病学科建立60周年之际,李兰娟院士回顾了我国60年来感染病防控体系、学科、人才等建设的变迁。她表示,60年来,国人的健康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均寿命仅35岁,到如今人均寿命已达75岁。很多当年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控制甚至消灭,如炭疽、霍乱、血吸虫病、疟疾等。这与我国感染病防控体系大幅提高、感染科队伍不断成长壮大、感染科医生不畏可能被感染风险,密切接触、救治患者,无私奉献,密不可分。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的发展是我国感染病学科发展的代表和见证。“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感染病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每个县级以上医院都有感染科 ,每个感染科都有了很大发展。”李院士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于1956年由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王季午教授创建,并不断发展壮大。从当年的30张床位,发展为如今的300张病床;从仅两个房间的实验室,发展到现在1万平方米的实验室;从一般科室实验室,发展为现在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如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负责编写全国5年、7年、8年制医学生感染病学教材。我们创建的李氏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首创感染微生态理论,揭示了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成果在《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国际微生态联盟聘为联盟主席。在以上成果基础上创建的‘四抗二平衡’体系,在抗击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如H5N1、H7N9时,可以应对自如、及时诊治、挽救患者生命。”

“当然,老的传染病消灭,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警惕,保证感染病防控体系、人才、科研的持续发展。”李院士强调。由于感染病有传染性问题,很多家长不愿让子女从事感染病防治工作。“我常这样动员家长,寿命最长的其实是我们感染科医生。王季午老前辈活到了99岁,马亦林教授已86岁,还在门诊工作,非常健康。感染科医生在与感染病斗争中增强了自身免疫力!”李院士笑言,“但很多人还是不愿做感染科医生也是事实。”除了担心感染风险,传染病属于公共卫生范畴,医生奖金待遇较低,也是阻碍人才吸引的原因之一。因此,李院士呼吁国家对感染科医生的待遇给予明确保障。李院士强调,对感染病防治的学科建设、科研的投入不能掉以轻心,严防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暴发蔓延。


blob.png


主题报告

人类生存史

就是与感染病的斗争史

blob.png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病原体的不断进化和适应,人类交流的日益频繁,新发突发感染病层出不穷,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及社会稳定(图1)。70%以上新发突发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疾病,野生动物来源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高危区域均为人口较密集,哺乳动物种类较多地区,如中国沿海地区、印度、非洲等。

李院士表示,历史上病原体成功溯源是控制疫情的关键。鼠疫的“元凶”是生活在黑鼠身上的跳蚤;中华菊头蝠证明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播的主要载体;骆驼很可能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的动物宿主;宏基因组分析证明,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的源头,同源性达99.4%,为我国政府干预活禽市场提供决策依据。

密切接触者如医护工作者、家庭成员和医疗机构内其他疾病就医人群常常为新突发传染病易感染群。以Ebola患者传播为例,一代患者输入后,二代患者往往是医务工作者,三代患者往往是医务人员的亲戚和医务人员诊治的其他在院患者。

病原体实现跨种传播及发病有两个决定因素:通过不断变异和适应,结合宿主细胞上特定的受体进入细胞;必须能干扰宿主免疫,包括细胞内固有免疫及后续的获得性免疫。

发热门诊的设立主要为监测流感样病例以及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对于新突发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意义。

对于重症患者救治,基于新突发传染病发病及疾病进展机制,可通过李氏人工肝清除病毒/细胞因子、精确容量管理、维护肝肾功能、补充凝血因子等作用,进行治疗。此外,在重症H7N9患者的救治上,维持微生态平衡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结果。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李院士团队建立了“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即“抗病毒治疗、抗低氧血症治疗、抗休克治疗、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