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诺奖得主面对面探讨科研那些事儿,顺便聊聊人生;听靶向疗法、T细胞疗法鼻祖级人物讲述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人类将如何彻底攻克癌症,异想天开亦或成竹在胸?15天后,2015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将为你一一揭晓答案。
为了让关心峰会的读者提早了解峰会的精彩内容,本报小编不辞辛苦,深入本届诺奖医学峰会大本营, 经多方打探,满载而归。 剧透现在开始!首先让我们领略一下谁来参加:有图有真相!
峰会上都聊些啥:从癌症治疗到癌症治愈!
抛弃“患了癌症,就是判了死刑”那一套吧!因为癌症可治愈的时代即将来临!理查·罗佰茨生物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发起人吴炯博士透露:“过去我们讲Treat(治疗),从现在起,你要讲cure(治愈),才算真了解肿瘤治疗。这次峰会请到了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鼻祖级人物,诺奖医学峰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肿瘤中心主任Brain Druker ,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ACC)免疫学系主任James Allison。他们将和诺奖得主一起跟与会代表分享肿瘤研究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查得到的文献 查不到的思维
峰会强大的阵容自然不必赘言,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搜索引擎、大数据叱咤风云的时代,峰会为什么要大费周章请这么多诺奖得主亲临现场呢?吴炯博士的答案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与诺奖得主面对面进行交流,你将会发现,能学到的东西和给心灵带来的冲击,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这种全面、立体的认知与学习是其他途径无法企及、不可替代的。
其实,诺奖获得者也是常人,有感情、有烦恼。他们也是经过拼搏、奋斗,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会,主要目的是希望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包括执着于事业、努力奋斗的历程,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而呈现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科学之神。
不言而喻,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成果不可能被复制,但这些佼佼者思维的高度值得我国的科研人员学习和反思。
所以,我们一定要跳出聆听一两个诺奖名人演讲的肤浅认识,因为演讲只是去认识、窥见他们灵魂和历程的一扇窗户,要透过这扇窗户,去全面认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立体人生,从而让我们重新定义诺贝尔奖,并修正对诺奖的偏见和狂热,对诺奖多一份淡定和从容,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届峰会的联合主办方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肿瘤中心是全美公认的权威癌症治疗中心,主导着全美规模最大的临床研究项目,每年有近400项临床试验。 MGH也是13位诺奖得主的诞生地,2012~2013年,荣获全美最佳医院排行榜第一名,NIH科研经费资助连续十几年全美排名第一 。”
MGH作为全世界最顶级的肿瘤研究和临床诊疗机构,小编曾无数次地想象吴炯博士为了使其能来中国与诺奖峰会合作而经历的“血泪奋斗史”。博士的回答却有些出人意料:“我们踏实做事,中国市场巨大,他们都看到并感兴趣,双方一拍即合,没有谁是慈善机构!”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
未来峰会将会邀请MGH肿瘤中心的专家、教授到中国定期开设相关学习班,培训国内的肿瘤医生;除此以外,双方还会在远程医疗、跨境转诊、针对亚洲人种进行专项课题合作研究。双方对这盘共赢棋局都充满信心且达成合作意向,一个高起点、大范围、极具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平台雏形初现。
诺奖医学峰会的前世今生
缘起 说到举办峰会的初衷,发起人之一张炬的神情有些复杂:“最初跟诺奖得主接触是缘起于一次生物科技方面的合作,当初觉得我们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然而,见面一聊才发觉从理念到技术的差距相当惊人。有差距不可怕,以前中国落后世界那么多,不也照样赶上来了吗?真正可怕的是根本意识不到差距的存在!”
后来张炬憋着一股劲儿:“中国人出了名的聪明,为什么科技方面就始终要跟着别人走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把他们请来,点醒中国这个头脑聪明的徒弟,一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天!”一念起,风云变。
当时是第一届,又是民间机构办会,认可度比较低,同时没有现成的案例展示。动用多方资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邀请了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开始了中国的破冰之旅。
前行 然而,峰会的组织者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如何保证资金持续供给?诺奖峰会秘书长生学明对此感触颇深:“虽然有幸得到天津市政府的资金支持,但相对于这样规格的全球盛会而言,真的是杯水车薪。虽也有企业表达了赞助意愿,但商业气息太浓,背离了诺奖峰会的举办宗旨,我们最终选择放弃合作,坚守住了科学的纯真和纯粹。”
“我们也正积极筹划,充分利用诺奖资源,拓展、提升自己的实体产业,通过实体产业的产出,为峰会输血。当然, 我们也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企业, 一起下出一盘共赢棋局!”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不忘初心,成就了诺奖峰会的方为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