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已进入分子靶向个体化时代,晚期NSCLC临床治疗策略也已实现从化疗转变成以靶向治疗结合化疗为主要手段的变革。研究表明,分子靶向治疗能为特定突变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且不良反应小、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明确靶点、选出适宜人群是靶向治疗基础
在我国,EGFR检测率仅有不到30%,很多患者因没有明确靶点,错失了靶向治疗的机会。我国每年新发60万NSCLC病例,EGFR突变率为34%,未被明确的潜在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就有约15万人。因此,提高其检测率相当于发现大量潜在EGFR突变的患者。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靶向药物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这两类药物分别针对EGFR和ALK靶点,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NSCLC都存在这类靶点,即靶向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NSCLC人群。明确靶点、选出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是进行靶向治疗的基础。
2015年最新版NCCN指南推荐,对腺癌、大细胞癌和组织学类型不明确型NSCLC应进行EGFR和ALK突变检测;而对于鳞癌,也考虑行EGFR和ALK突变检测,尤其在非吸烟人群、小标本或混合病理类型的标本中进行。
虽然ALK突变率相对于EGFR虽然要低很多,但也是近期NSCLC发现的重要靶点,选择ALK检测适宜人群,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ALK靶向检测,确定ALK阳性NSCLC,是规范化治疗基础不可缺少的一步。
中国专家形成的共识是,可考虑非排他性地优先检测部分潜在ALK阳性率较高、病理学特征富集的肺癌(如粘液型或含印戒细胞腺癌、EGFR基因状态为野生型的腺癌)患者,对于适合检测的肿瘤标本,可选择直接采用FISH、RT-PCR方法或Ventana IHC进行分子检测诊断。而对于EGFR基因状态未知,或EGFR突变患者在EGFR-TKI治疗后原发或继发耐药的患者,由于存在EGFR和ALK双阳性的可能,因此也建议行ALK检测。
EGFR、ALK等敏感突变者 首选一线TKI治疗
对存在EGFR、ALK等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应首选一线TKI治疗。研究表明,存在EGFR、ALK突变的NSCLC患者采用相应靶向治疗,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化疗,且一线TKI疗效优于二线TKI。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实在无法明确突变状态的复治腺癌患者,作为潜在的EGFR突变患者,在后续治疗中不应错失EGFR-TKI治疗的机会。
其他分子改变对晚期NSCLC靶向个体化诊疗也有重要意义。NCCN指南对存在ROS-1突变、c-Met扩增的患者推荐行一线克唑替尼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