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的麻醉管理技术可大大地改善手术患者围术期乃至更为长期的预后。优化的麻醉管理技术,源于理念的更新。“临床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转变,应始于源头。
临床诊疗中,优良技术的实施是良好临床预后的保证;而理念的优化,又是所实施技术合理与否的前提与关键。众多研究显示,手术中临床麻醉管理的优劣,不仅影响患者术中安全,还将对患者术后长期转归产生巨大影响。
防治术中低血压、改善围术期预后 在手术创伤情况下,低血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可能导致脏器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这一点虽有共识,但低血压的界定值却难以在临床上确定。不同医师维持术中血压的界限值差别很大。在此建议,血压的维持需因人而异。当难以判定某一血压值是否充分时,应“宁左勿右”,尽量选择高值。
合理调控麻醉深度、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10年前,一篇“术中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患者1年后死亡率增高”的研究结果让临床微感震惊,各种质疑纷纷而至。随后数篇文献进一步显示,深麻醉低BIS值将增加手术患者术后2年乃至4~6年的死亡率。尽管有数篇阴性结果的报道,但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对上述观点持肯定态度。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合理调控麻醉深度,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改良通气管理、优化患者围手术期预后 201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显示,即使在手术较短时间机械通气中,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大大减少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多模式麻醉法、减少恶性肿瘤复发 一篇纳入2000余例病例的Meta分析显示,硬膜外联合全麻可以降低术后2年肿瘤复发;在年龄≥64岁患者,应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时,其远期肿瘤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单纯全麻。
目标导向容量治疗、优化患者临床预后 目标导向容量治疗是采用临床上更为特异的容量指标(如每搏量变异或脉压变异等),结合心输出量,个体化地调控其容量状况在机体所需最佳水平。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目标导向容量治疗,可大大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防控术中低温、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麻醉本身可明显抑制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加之术中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果没有完善的体温监测与保护措施,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极高。故而,优化的麻醉管理,应从术中低体温的防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