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一位医者的成长历程都会受到一些人或事的影响,当这种影响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之后,他们便成为了产生影响的那些人。那么医师奖获得者们在谱写这篇伟大的仁爱史诗时,有着哪些或催人泪下或催人奋进的故事,又影响了哪些人或事?《医师报》带您一起走近他们。
杨德森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冲破阻力 为精神卫生发展铺路
“在我一岁半时,父亲就离世了。我一直与在陶业作坊打零工的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常常吃不饱饭,但母亲仍不忘教导我要为人正直、自力更生。母亲的教诲我牢记心中。”这是母亲对杨德森的启蒙教育。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有人违心地迎合潮流提出废除当时行之有效的三大疗法。他们认为“精神病是与世界观有密切联系的大脑机能失调, 应该靠思想政治工作来治疗”。在噤若寒蝉的年代,杨德森却敢于直言,并撰文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剖析了这种谬论。
而后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取消精神病、神经症的划分,取消神经症的诊断类别,取消神经衰弱这一疾病实体。杨德森教授认为,“这些变化只不过是概念的更换。”他据理力争,致使国际分类系统仍然保留神经衰弱这一诊断类别,并被邀请为ICD-10( 国际疾病分类) 和DSM-IV(《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的国际咨询顾问。
1988年,杨德森正式筹建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系。“这是当时卫生部直属院校第一批被批准建立的系,也是至今唯一保留的精神卫生系。”此后,他又开始为学生能有一套优质教材四处奔波。
在国家教委的委托及资助下,从1992起,他发起并组织了全国精神卫生系(专业)面向21世纪教改和教材编写会议,其中他主编、参编的6本教材至今仍是精神科医师的“宝典”。
在1987~1989年间,受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的委托,杨德森领导我国精神病学界专家学者,主持制定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
毫无疑问,这一标准结束了我国精神疾病诊断无统一标准、诊断任意性大、科学性不强的局面。迄今为止,该诊断标准及与之配套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案例》,备受精神科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的欢迎。
贾永青 定州市人民医院
精神永恒 用生命迎接生命
6月21日22时10分,在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1年零9个月后,用生命迎接生命的好医师贾永青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面对患者,医生再苦再累都会坚持下去,我相信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我。我希望这是场噩梦,现在就从梦中醒来,然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赶紧去帮助更多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贾永青曾这样淡淡地告诉记者。
帮助更多的人。一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抗癌药物让她的手和脚都出现了严重的脱皮现象。双手裸露在外的嫩肉被消毒液一泡,被手术线一勒,钻心刺骨的疼痛让她浑身都在颤抖。脚上的水泡让她走路时疼痛难忍,她就让母亲做了一副厚鞋垫垫在了鞋里,还在脚上套上了一双厚袜子,依旧快步奔忙在患者需要她的每一个地方。”同事讲起贾永青的事迹,心疼的眼泪禁不住流下来。
当贾永青患癌后的一个个数字被罗列出来时,我们看到了贾永青面对病魔时的坚强不屈:治疗患者961人,参加手术1000余台,接生512例,加班169次。这样的一组数字,分明是在骄傲的向全社会诉说:医者的仁爱精神正在年轻一代医师身上延续。这是伟大的继承,这是生命濒临湮灭时的倔强追求,这是医生在救死扶伤道路上的无畏求索。
“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捐出我的器官为需要的患者带来健康”,这一言成为了贾永青心中的留世惦念。
遵照贾永青生前遗愿,当日凌晨2时40分,父母将其眼角膜捐献。河北省和山东省的两名眼病患者因此重见光明。
贾永青逝去了,但贾永青精神将永恒!
束晓梅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仗义执言 为医务人员安全呐喊
“我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更是一名医生。因此,无论是在地方两会还是全国两会,我都会将发言的重点围绕在公立医院改革、儿科医院建设、儿科医师短缺以及暴力袭医事件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这是我的职责。”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儿科主任束晓梅如是告诉记者。
事实上,束晓梅带给全国医疗卫生界最大的影响是在今年两会期间。两会上,她与 总书记的对话讲出了全国医务人员的心声。
“温岭事件刚刚发生不久,我一定要代表全国的医务人员说些话。”面对总书记,束晓梅直言不讳,“现在一些地方‘医闹’严重,暴力伤医事件更是屡屡发生。医护人员如果没有了职业安全感,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广大患者。”
在和 总书记面对面的交流中,束晓梅看到总书记认真地把她说的话记录了下来并表示,医患关系产生的矛盾,决不能成为“医闹”的理由。必须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任何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法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会后,总书记关于依法严肃处理“医闹”的坚决态度,成为媒体宣传的热点。
如今,国家相关部门更是相继下发多项关于“严惩涉医违法犯罪”的文件,相信这里面也有束晓梅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医师,我有责任代表行业发出声音。尤其在医疗环境不甚理想的当下,我希望我的发声是一种引领。”束晓梅感慨地说。
朱小瑜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纵横”交织 为小生命撑起蓝天
在朱小瑜心中,藏着这样一句民谚:“医者,依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朱小瑜在所从事的新生儿专业中披荆斩棘、出类拔萃。
“我是一名新生儿科医师,让小生命安全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我的职责更是我的追求。 他牢牢抓住我国新生儿前两位死因,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儿,热衷于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和超早产儿救护的潜心研究和推广,总结出了复苏十字诀:“序、快、通、插、忌;位、吸、按、配、脐”。
他组织攻克Apgar评分0~1分极重窒息儿的复苏,取得良效。近五年在新生儿复苏和超早产儿救护、养护方面的成果和佳绩,使得他所在医院的新生儿窒息死亡率逐年下降至0.11‰,达到国际同等水平;胎龄24~28周超早产儿存活率不断刷新,已达70%;2012年救治600~1500 g极早产儿220例,存活率达90.7%,接近国外水平,得到业内权威公认。
“如果有更多医院的医师掌握了这些方法,将会使更多的新生儿获益。”佳绩频出的朱小瑜希望通过影响更多的医师来造福更多的家庭。
至今他在全国各地讲学、技术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150多场次,其中在深圳市连续7年成功举办国家级《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高级师资培训班》。以广东省医学会学术直通车的形式,2013年组织团队深入粤东、粤北、粤西山区,举办、传播和推广多场次新生儿复苏适宜技术,总受益基层医务人员10000人次以上。
朱小瑜告诉记者:“在注重横向影响的同时,我更希望通过为年轻医师搭建平台,构建纵向影响。”任科主任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先后鼓励并积极选送年轻专家5人分赴美、加、澳、荷兰、新加坡进修深造,并主动让出或推荐他们进入省、市、乃至全国学会任副主委、常委或委员等,让他们得到锻炼不断提高,现均成为其所在医院学科骨干和接班人,保证了学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