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4-07-03 总第36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4-07-03 总第363期
返回上层

总第363期

发布时间:2014-07-03

新闻

标题导航

隐源性卒中患者应接受长程心电监测

发布时间:2014-07-03来源:《医师报》作者:本版编译 王坤  阅读: 215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两项最新研究显示,隐源性卒中患者接受长期心电图(ECG)监测,可提高房颤事件的检出率。

在发生脑缺血事件后,患者使用外部设备接受为期30 d的房颤监测(EMBRACE)试验发现,患者发生房颤事件的几率为16%,相比对照组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其房颤事件几率为3.2%。所有受试者在入组这项试验前,都接受了最初的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但并没有发现房颤。(N Engl J Med. 2014; 370: 2467,)

另一项CRYSTAL-AF试验,旨在检测置入式心脏监测仪(ICM)能否长期监控患者的EC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受试组患者6个月的房颤检出率为8.9%(对照组为1.4%),12个月为12.4%,3年为30%。(N Engl J Med. 2014; 370: 2478)

研究者罗马圣心天主教大学Tommaso Sanna介绍,该随机对照试验使用ICM对隐源性卒中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检测,与未使用组比较后发现,房颤检出率明显增加,且这部分患者更多使用口服抗凝药物。

在观察6个月和12个月的ICM组患者中发现,处方口服抗凝药物者超过对照组1倍之多。Sanna表示,更高的房颤检出结果可能与此药物有关,但与此同时,ICM组患者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几率也更少。

威尔康乃尔医学院Hooman Kamel对两项研究发表了同期述评(N Engl J Med. 2014; 370: 2532),现有证据显示,亚临床房颤是卒中复发的可变危险因素。大多数隐源性卒中或TIA患者应进行至少几周的心率监测。

Kamel建议隐源性卒中患者,在发现房颤后应从抗血小板治疗切换到抗凝治疗,或至少接受较短间隔的随访以便从疾病进程中发现房颤表现。因为有证据明确指出,抗凝治疗适用于卒中的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