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医师奖的获得者,无论是行医还是治学,医术抑或医德,都可谓是同行中有口皆碑的榜样。然而荣誉背后,成长之中,是谁影响他们最深?又有哪些事让他们至今难以忘怀?《医师报》记者带您走进他们的故事。
刘惠亮 武警总医院
老主任告诉我“打铁还须自身硬”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不同的轨迹。对于刘惠亮来说,我国老一辈的心血管专家胡志琦老先生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老当时是心内科的主任,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心血管专业的教授之一。解放前曾是国民党中央医院的医生,解放后进入了部队医院。
胡老学识非常渊博,但让刘惠亮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严谨与严格。刘惠亮回忆,每次查房时胡老都要求大家把患者的病历准备好。有一次,一个同事没有将病历准备好,胡老见状不但严格批评,甚至直接将病历从二楼扔了下去。当时被扔病历的医生泣不成声,很是委屈。但从那以后,有如这样细节的问题科室内从未出现过。“胡老不但帮助我们提高技能,对我们严谨工作态度的养成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惠亮说。
当时在科室内有着这样一条规定,所有医生在行驶本职工作之前都要做一个月的护理工作。因为在胡老看来,既然医生要指导护士工作,就应该对护理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否则何谈指导。铺床、送大小便样本、打扫卫生间、打针、送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刘惠亮仍然觉得那段日子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以至于他现在查房时一眼就能看出护理过程中的优劣。
“正因为老一辈专家的这种严格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种理念才能得以传承。”刘惠亮告诉记者。
赵桂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导师赋予我遐想的大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赵桂秋的求医为医道路上,那些默默无闻,品德高尚的老师们对她影响深远。
赵桂秋的硕士导师是全国著名眼科病理专家孙为荣教授。孙教授严谨认真的学风给赵桂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纪80年代,做病理实验用到的瓶子和载玻片都需要自己泡酸、清洗。无论春夏秋冬,孙教授都会亲力亲为,坚持刷洗16遍。”赵桂秋表示,在多年的工作中,孙教授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一直影响着自己。
如果说孙为荣教授赐予了赵桂秋一双在大地上坚实行走的双脚,那么博士导师王传福教授便赠予了赵桂秋一个在天空中遐想的大脑。
据赵桂秋介绍,王传福教授不仅传授了她白内障、角膜移植手术技能,更激励她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在科研中,王教授会指出大致的方向,然后放手让我去探索。尽管年事已高,但每当我有好的想法时,他都会陪着我到国家一流的医疗机构学习。”回顾博士生涯,赵桂秋表示,正是王教授支持学生创新的胸怀给自己的发展创造了平台。
在赵桂秋职业成长的生涯中,在美国学习的一段经历也深深影响着她。在赵桂秋的回忆里,她的博士后导师美国贝勒医学院眼科教授KOOCH对技术总是精益求精,每一台手术做得都很精致,像艺术品一样。直到如今,KOOCH教授与患者亲切耐心交流的画面还会时常浮现在赵桂秋的脑海中。
“把从国外学到的精细化、个性化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回来,超越自我,同时让更多同事取得进步,让更多眼科疾病患者获得与国际接轨的治疗质量。”赵桂秋如此评价其美国经历的意义。
如今已成为博士生导师的赵桂秋希望将自己从老师们那里学到的技术和爱心奉献给更多的贫困患者。赵桂秋参与了国家白内障扶贫项目。“虽然条件艰苦,起早贪黑,但想到能为偏远贫困地方的白内障患者送去温暖和光明时,便会觉得再大的艰辛也是值得的。”赵桂秋说。
胡卫建 四川省人民医院
“对生命负责”一直激励着我
“这是你的职责!”无论多苦多累,只要想到父亲的严厉告诫,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建都能慢慢释然。
“我的父亲转业前是一名军医,受他无私奉献及救死扶伤精神的感染,我从小就崇拜医生这一职业。”提及父亲,胡卫建感慨颇多。
“父亲转业之后去了山西。在我当医生不久之后,他来看望我。一天凌晨两点我才结束最后一台急诊手术,回到家中,老父亲依然在等我,我随口跟父亲抱怨说了句,‘今天太忙了,六台急诊手术,干了许多活,好累!’父亲却严厉地告诫我:‘累?你的工作是救人,这是你的职责!’”
父亲的教导让胡卫建不禁开始重新思考,他似乎只记得工作的忙与累,而忘了当初坚持走入这个行业,就是因为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而医生的天职恰恰是“治病救人”!此后,他牢记着这份责任,即使再忙再累,也毫无怨言,并随时准备着为了神圣的天职和使命而放弃自己的所有。
胡卫建说,对于医生来讲,责任心与责任感是最重要的。在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中,胡卫建团队的医生表现出的责任感令人感叹。“5·12地震发生时,我正在急救中心上班,感觉发生了强烈地震,我立即前往楼上急诊各部门,去查看患者情况。到七楼急诊手术室,部份天花板已经掉落,手术医师和护士还在继续着手术,没有一名医护人员撤走;到急诊ICU时,值班医护人员还守护着四位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的重症患者。而往楼上跑的人几乎都是熟悉的急诊同事。”这一灾难时刻医护人员的大爱感动了胡卫建。
父亲、临床带教老师、同事们的行为,一直在感动着、影响着胡卫建,而他也始终牢记并践行着医者誓言——救死扶伤的天职。
朱成明 雅安市人民医院
总理的鼓励使我深受鼓舞
今年35岁的朱成明是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骨干医生。
2013年,“4·20”地震发生后,朱成明被医院派遣到重灾区芦山县进行救援。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重任。但当时,大部分同事并不知道,朱成明的母亲就在3天前突发心脏病,病情危急,正在雅安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一名年轻医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如果党和人民需要,我随时愿意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朱成明说。
朱成明和同事到达芦山县人民医院救治点后,立即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在芦山,看到有大量的伤员需要处理伤口,不少患者因严重出血而痛苦不堪,我们立即用带来的清创包处理患者伤口,转诊危重伤员……”
不知不觉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了朱成明的身边,与医护人员和伤员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总理的到来与鼓励,使我深感温暖倍受鼓舞。”朱成明说。
然而,20日晚上7点左右,朱成明接到了母亲主治医生打来的电话,告诉他母亲病危,情况危急,心脏已骤停2次。朱成明心里一沉。片刻后,他做出决定:继续坚守一线!“医院同事会帮我照料母亲,这里还有这么多伤员,他们更需要我!”
21日凌晨近1点,朱成明终于有了片刻休息时间。他立即给妻子打电话询问母亲病情。电话那头,心内科主任张海波告诉朱成明,老人病情仍然危急,尽量保住能见朱成明最后一面的机会。
80岁的老母亲,如果不及时赶回去,可能就会永远见不到,但那一刻朱成明依然选择留在工作岗位上。直至21日早上9点,朱成明才和要转送到雅安救治的伤员回到雅安。
即将见到母亲的那一刻,他的手颤抖了。而当看到躺在病床的老母亲,他立刻冲到母亲身边,眼泪止不住地流:“妈妈,我回来了。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