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彰显疗效
今年ASCO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主要仍聚焦于抗血管生成治疗,涉及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Ramucirumab联合化疗一线、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和阿帕替尼(Apatinib)三线及以上治疗晚期胃癌。
阿帕替尼
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秦叔逵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共同担任PI的“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Ⅲ期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850 mg/d是临床使用的推荐剂量(摘要号4003)。
在该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试验中,受试者口服阿帕替尼850 mg/d或安慰剂,28 d为一个周期。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帕替尼组的中位OS(195 d与140 d)和PFS(78 d与53 d)均显著延长。阿帕替尼组和安慰剂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84%和0.00%。阿帕替尼耐受性良好,大部分不良反应可通过中断给药或减量控制。
Ramucirumab
Ramucirumab联合mFOLFOX6 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在mFOLFOX6方案的基础上联合Ramucirumab不能提高PFS和OS;但亚组分析显示,3个月的PFS率有差异,DCR有提高(摘要号4004)。该项研究旨在比较Ramucirumab(VEGFR-2 靶向抗体)联合mFOLFOX6方案与安慰剂联合mFOLFOX6方案一线治疗移性胃食管交界处和胃腺癌疗效。Ramucirumab联合mFOLFOX6组、安慰剂联合mFOLFOX6组PFS分别为6.4个月和6.7个月,OS分别为11.7个月和11.5个月, DCR分别为85%和67%。Ramucirumab联合mFOLFOX6组3个月PFS率较高(89%与75%,P=0.02)。
Ramucirumab联合紫杉醇 RAINBOW研究显示,Ramucirumab联合紫杉醇显著改善OS、PFS(摘要号4076)。该项全球性随机双盲Ⅲ期研究旨在比较Ramucirumab联合紫杉醇与安慰剂联合紫杉醇治疗一线铂类联合氟脲嘧啶失败的转移性胃食管交界处和胃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RAINBOW研究在日本人群和西方人群中评估Ramucirumab与紫杉醇联合二线治疗转移性胃癌的疗效(摘要号4005)。结果显示,日本人群与西方人群在ORR、DCR和PFS获益是一致的,但OS没有延长;日本人群亚组有更多患者接受药物中断后治疗(post-discontinuation treatment ),可能影响了Ramucirumab的OS获益。两组人群总体安全性相似,一些不良事件在日本人群增多,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食欲下降和鼻衄。
Ramucirumab联合最佳支持治疗 GEGARD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Ⅲ期临床研究,证实了Ramucirumab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较安慰剂联合BSC在一线铂类或氟脲嘧啶类治疗后进展转移性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有OS及PFS获益。针对年龄的亚组分析表明,Ramucirumab在≥65岁患者及<65岁患者中OS及PFS获益相似(摘要号4057)。
其他
一些新药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如HER3单克隆抗体MM-111联合化疗治疗HER3过表达的晚期胃癌、MET抑制剂Rilotumumab联合化疗治疗MET阳性的晚期胃癌,均显示良好治疗前景,进一步试验结果值得期待!
晚期胃癌治疗:多种方案可选择
一线治疗
紫杉醇联合S-1 紫杉醇联合S-1双周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或局部晚期胃癌的Ⅱ期试验显示,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可实施性且有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二线治疗(摘要号e15051)。具体方案为:紫杉醇120 mg/m2 d1联合口服S-1 2次/d(BSA < 1.25 m2,80 mg/d;1.25≤ BSA < 1.50 m2,100 mg/d;BSA≥1.50 m2,120 mg/d)d1~7,间隔一周重复给药。
卡铂联合紫杉醇 卡铂联合紫杉醇一线治疗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胃及食管腺癌的单中心研究显示,卡铂 AUC 5 联合紫杉醇175 mg/m2 三周一次方案与现有方案相比,OS及PFS均相当,亦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摘要号e15070)。
DCF方案 晚期胃癌DCF(多西他赛、顺铂联合氟脲嘧啶)方案一线治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回顾性小样本研究提示,该治疗策略前景良好,但需进一步扩大试验证实(摘要号e15003)。研究入组的10例患者,在接受DCF一线治疗6周期后接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直至病情进展。结果表明,与仅DCF一线治疗的中位至进展时间(TTP,5.6个月)及OS(9.2个月)结果相比,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TTP(10.4个月)及OS(20.3个月)显著延长。
mTCF方案 一项应用改良TCF方案(mTCF)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显示,mTCF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可行、有效(摘要号e15036)。具体方案为:多西他赛60 mg/m2 d1 iv,顺铂 50 mg/m2 d1 iv,亚叶酸钙 400 mg/m2 d1 iv push,氟脲嘧啶400 mg/m2 d1 iv push、2400 mg/m2 46h iv push,非格司亭30/48 MU d4~8 皮下注射。结果显示,mTCF方案的所有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标准TCF方案均降低,总有效率(ORR)提高(47.5%与37%),TTP延长(8.6个月与5.6个月),OS相似(8.8 与9.2个月)。
二线及以上治疗
FOLFIRI方案 一项评估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转移性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因素的研究显示,FOLFIRI作为转移性胃癌的二线治疗方案有效且耐受性良好;转移灶数量(NMS)及一线治疗的PFS(PFS1L为主要预后因素,NMS与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的PFS及OS均相关,PFS1L与OS相关但与PFS无关(摘要号e15053)。
EOX方案 对英国一个肿瘤中心接受短疗程EOX(表柔比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姑息性化疗的95例胃食管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短疗程EOX(初始治疗4周期,如超过3个月后进展追加3周期)与长疗程EOX(REAL-2研究,连续8周期)相比,局部进展期病变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0个月及14个月,转移性病变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个月和9.3个月。对于局部进展期的患者,接受短疗程EOX方案治疗并不影响生存期获益;但对于转移性患者,接受短疗程EOX方案治疗较接受长疗程的生存期缩短(摘要号e15067)。
EOX方案治疗晚期胃食管腺癌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显示,该方案可改善晚期肿瘤相关症状及生存期,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摘要号e15078)。249例65岁以下、PS<1的接受EOX方案化疗的晚期胃食管腺癌患者中,47%完成6疗程化疗,53%在治疗过程中需行药物减量,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17%)、神经毒性(11%)及胃肠道反应(13%),无治疗相关死亡。
吉西他滨联合氟脲嘧啶 一项评估针对多线治疗后进展的胃食管癌患者的研究显示,吉西他滨联合氟脲嘧啶/卡培他滨可作为治疗选择之一(摘要号e15073)。
既往研究已证实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胃食管癌无效,而联合氟脲嘧啶部分有效。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146例多线治疗进展后接受吉西他滨联合氟脲嘧啶治疗的患者,其中84%为腺癌,6%为鳞癌,45%有肝转移,22%骨转移,21%腹膜转移。这部分患者均接受吉西他滨600~1000 mg/m2 d1、8,q21d或600~1000 mg/m2 q2w,联合氟脲嘧啶600~1000 mg/m2 Iiv/48h + 亚叶酸钙200~400 mg/m2 iv d1,或联合卡培他滨1500~4000 mg/d,分为2次服用,连续7 d,间隔7 d。结果显示,7%获得部分应答,33%病情得到控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腺癌为2.0个月,鳞癌为1.2个月,耐受性亦较好。
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 一项评价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用于以氟脲嘧啶类为基础的化疗失败后复发或转移的胃癌的挽救治疗可行性的Ⅱ期临床试验提示,尽管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可部分临床获益,但其血液毒性致其耐受性较差,因此选择合适的患者及严密监测至关重要(摘要号e15081)。
研究纳入22例患者,多西他赛50 mg/m2联合表柔比星50 mg/m2三周一次给药,其中6例患者因早期血液毒性或一般情况下降退出试验,16例患者用药14周以上。疾病控制率可达50%,但此16例患者均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减量化疗或延长化疗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