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1999年5月的《执业医师法》到2011年的《中国医师宣言》,再到2012年6月《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伴随着医改的步伐,国家和社会对医师的权利义务逐渐明晰,同时医师职业被寄予了更大的期待。
在此背景下,6月25日,涉及多个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凝聚了众多医学专家心血,几易其稿的《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以下简称道德准则)诞生。尽管没有法律约束力,但仍然期待在至高境界“道德”的呼唤下,医师能有一股在黑暗中彰显职业光辉的勇气,汲取前行的动力。
医师报:在医务人员特别渴望权益得到保障时,中国医师协会起草准则基于什么考虑?
张雁灵:国外、中国台湾和香港都有行业准则。现在,中国内地医患关系紧张,中国医师更需要有自己的准则加强自律。我们不能要求患者对医师增加信任,而医师应遵从行业准则要求,赢得患者信任。这是和谐医患关系中,医师应主动做的一件大事。
医师报:道德准则没有法律约束力,与中国医师宣言存在那些区别?
张雁灵: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首先是概念上和认识上的区别。宣言是一种政治性表态,不是具体要求。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医务人员行为规范是法规性要求。从字眼上看,“准”是准许,“则”是指行为准则,它介于宣言与规范之间,是一份具有可操作的原则,对医师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医师报:如何让准则内化为医务人员的自我约束?
张雁灵:对于准则,不能仅限于发布,而是使其指导几百万医师的执业行为。
首先,中国医师协会会对准则大力宣传并结合准则开展工作。以后的考核、宣教都要与准则相结合,使其成为有形抓手。其次,采用一些机制和办法将准则贯彻落实,如借助“医和”道德基金,将准则融入到宣传典型的工作之中。
寄语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 毛群安
准则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成,既包含了医务人员光荣的历史传统,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准则体现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
期待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尊崇《中国医师道德准则》,期待准则在全行业发挥更重要的引领作用。
做好自己 找到快乐
▲ 北京大学 王岳
作为道德准则起草人之一,我想今天最让医务人员头疼的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医疗暴力。我们对医疗暴力必须零容忍。同时,每位医师应当明白,在与患者的关系中,我们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才能找到职业的快乐。这也是起草准则的目的。
当下,医患关系紧张,成因复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医师的行为角度,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在与患者的关系中,医生不应当以医院的最大利益作为价值判断依据,而应以患者最大利益为最大价值。
此外,医务人员要意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天已无法维系过去家长式的医患关系,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平等合作式的医患关系。因此,医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患者的理解。
更近一步,当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临,医务人员要把帮助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中心。在工作中,当我们把治病救人作为工作中心时,我们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如果一位医生能把帮助患者作为中心,可能我们永远成功没有失败。
在与同行关系中,医师不仅要增强与同行的合作,不恶意诋毁同行,还要不包庇同行错误行为,在医疗失误鉴定和司法程序中敢于担当责任。
在与社会的关系中,医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要敢于为了公众健康,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言论。
准则没有回避敏感的话题。在与医药企业的关系中,针对医师与医药企业的利益冲突,准则为医师界定了道德边境,有助于医师清晰地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解决医疗问题 靠道德约束更靠医疗改革
▲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 白岩松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一员,我全程参与并见证了道德准则的起草和发布,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在中国文化中,医师与教师,天然地在后面都带“德”,故有“医德”与“师德”之说。一个负责肉体健康,一个负责灵魂健康。正是因为他们如此重要,社会的期待也自然较高,不满意也容易产生。因此,医师注定会面临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委屈。这就是“德”字另外的含义。
我想全社会非常希望医师严格按照这样一个没有强制约束力的准则行事,但我仍要提出几个反向的问题:仅靠道德就能解决医疗所有问题吗?如果相关的医疗改革不能尽快进行,医师的道德能够持续多久?当前,各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如果医师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听A患者说了半个小时,那么B患者可能就要跟医生急,甚至医患矛盾可能衍生出患患矛盾。
作为媒体人,我清晰地看到,缓解医患矛盾需要通过加快改革来实现。这不是仅靠医师自律和道德准则就能够解决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如果全社会不把医学当做科学,而当成神学,仅靠医师的自律又能够持续多久?医学是科学,是科学就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过去,相当多的医生愿意承担风险。但在今天如此尖锐的医疗环境下,有几位医师敢去冒险?所以,我们要大声告诉全社会:医学是科学,而不是神学,是科学就有风险,就会有挑战,就会有失败。此外,医师也应当承担起为社会解释医学知识的责任。
同时,当医患矛盾已不再是简单的矛盾,而是暴力行为和犯罪时,医生应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权利。执法部门的公正执法,媒体的公正报道,社会环境的改善,都有助于医生道德水准的提升。
我衷心地希望准则再次修改时,除了强调医师应成为公众健康的倡导者、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和公众健康危险的警示者,还应倡导医师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身体力行者。
医师需要简单、纯粹、敬业、高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安友仲
我对医师道德准则的体会,可以概括为四点:简单、纯粹、敬业、高尚。
简单。医生是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的职业。作为医生,能从工作中获取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无奈的悲伤。在工作中,有许多患者及家属与我以医结缘。患者的信任和包容,给了我从业的自豪和机遇。医师需要一颗简单的心。
纯粹。在医言医,不以职业谋无道之利。这既是医师执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又是医师对社会肩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医疗活动的首要原则在于不伤害患者,这要求我们在感情上同情、爱护患者,在交流中尊重、坦诚,在诊治中尽心尽力。
敬业。民彦语干一行爱一行,热爱和敬业是职业成功的基础,更是前行的动力。目前医疗环境不理想,医患关系逐渐紧张,此时医生更需要冷静反思。如果我们放弃了对医学的钻研,将来可能更没有好医生,医疗大环境的改善就会更加困难。
高尚。高尚是一种精神,也能从日常的平凡事中体现。其实,医师的日常工作都是高尚的,只是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衬托,所谓的高尚被淹没在了平常的工作中。医师应该是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
每一个医师的个体都可能作为医师职业的代表。因此,医师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追求及自律意识,才能与职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