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行医逾半世纪,但自退休后很少涉足病房。近因家人患病需住院治疗,故多次以家属身份前往探视,短短三天的住院期间,须患者或家属签字的各种“告知”竟达9份之多,包括多种检查及治疗,无一例外的均履行规范化的告知程序,以征得同意并签字认同后才执行。当然,从加强管理的角度考虑这的确是一种进步,维护了患者的知情权。
制定告知书,本是无可非议的举措。但在“举证倒置”的阴影下,医患双方成为两大对立群体,矛盾日见加深,医者被伤害甚至殒命的恶性事件时有所闻,医患之间不仅缺乏应有的信任,相互猜疑,各具戒心也已逐渐成为医患关系中难以磨灭的心结。
告知是冰冷的
其实,医患之间真正欠缺的是“沟通”,而告知仅是一种冰冷的缺乏感情的形式。“沟通”的涵义甚广,不但包括各种与疾病有关的信息,也包括情感的交流,这是相互理解、熟悉及取得信任的过程。作为对疾病深有所知的医师,理应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除耐心倾听其主诉外,更应有分析地诱导其讲述并采集相关病史,告之初步印象,及拟采取的诊断步骤和各种相关诊断方法的利弊。一旦有了明确的诊断,还宜与患者共同讨论可能采取的治疗措施,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尽己所能予以帮助。
“三长一短”成困局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到真正的医患间的“沟通”绝非易事。
以门诊状况为例。各大医院人满为患,门诊大厅与市场无异,不论挂号、取药、化验均排长队,候诊则更耗时。如以每位医师按规定单元时间接诊30名患者计算(经常超过50位),则平均每位患者只能占时7分钟。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地进行检查,又细加分析,详作讲解呢?更毋庸说诊病是一次很好的向群众进行科普教育的机会了。“三长一短”就成为必然的现象,医师只能按患者之所述,在病历上写下简要的病史,稍加询问,就开具各种化验单或处方,根本无暇他顾。稍有耽搁,一些性急的候诊者就会群起而责之。
这既是客观原因,也是现实状况。目前我国实行重病房轻门诊的医疗管理政策,住院与门诊的医保可报销诊疗费的比例并不相同,再加上门诊患者每张处方的药量有所限制,即使慢性病须长期用药者也必须短期内反复去门诊挂号取药。因此造成各医院竞相扩充病床,纷纷修建病房楼,加之床位费远低于宾馆的收费标准,也增加了患者住院的愿望。以致各医院的床位数激增,某些并不一定需住院,在门诊即可完成治疗的患者,也均收治入院。住院后医生还需早、晚查房巡视患者,缮写出入院病历,病程日志等,尤其在加强医疗管理工作后的今天,医师也必须完成大量的文案工作,占用了许多时间。如能减少病床数,将大量的医疗工作在门诊完成,既节约了卫生资源,也让医师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在门诊的诊疗工作,有助于改善服务态度,缓解医患矛盾。
将患者留在门诊而非病房
其实,在讲究工作效率及充分利用资源的西方世界,早就循此客观规律行事。以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为例,该院仅有床位500张,而每年经治的新患者远甚于国内各大肿瘤医院。该院虽然为国际上各种诊治指南的制订及新方案的推出提供了不少令人信服的临床数据,但该院放、化疗的住院病床仅各有5张。住院部的绝大多数均是必须住院手术的外科病房。即使如此,外科住院也有限制,以乳腺癌为例,患者只能住院3天,在此期限内医保予以报销,术后观察2天就必须出院回家,不然昂贵的住院费均须自负。患者绝大部分的诊疗工作均在门诊施行,所以门诊占用的空间甚大、除诊病设有环境优雅的日间治疗病床。医院附近建有简朴而实用的旅馆公寓,供众多在门诊治疗的外地患者租用,方便他们就近诊治。门诊患者采取预约制,医生们也有足够时间与患者充分沟通,根本不存在“三长一短”的现象,医患间和谐的气氛处处可见。
虽然,医师应在“沟通”中起主导作用,遗憾的是目前的行医环境甚不理想,医生已是高风险行业,如何调动医师们的“沟通”主动性,已成为有待相关部门亟需予以研究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