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急诊室里,摔伤了脚的父亲来到医院就医,他的儿子正是这里的骨科医生。看到儿子诊室里围满了患者,他默默地排在了队伍后面。媒体称,这样的一条新闻感动了很多人。
明明可以享受到的“特殊”待遇,这位医生父亲却放弃了。
按照很多人的理解,你儿子是这家医院的医生,你有足够的理由和机会去享受优先就医的特殊待遇。我们对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公立医院有公器的特性,医生也是公职人员,本来都理应秉公行医。但看起来,这种底线已经被冲击得濒临崩溃,荡然无存,所以才有那么多视冲破规矩为常态的围观者,这是我们现在医疗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
在这个人情社会,“秉公”行医的精神渐行渐远。上到管理者下到普通民众,看病要找熟人已经成为一种不约而同的默契,一种集体的就医行为,甚至衍生为一种文化。反过来,它会制造一种巨大的压力,好像你不找熟人看病就医,就一定会吃亏,排不上队住不进医院,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公立医院就是公立医院,理应有它自己的样子,彰显出公平性。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如果当我们自己也是排队看急诊的患者,心急如焚,突然有人通过“关系”插队到了我们的前面,身为当事人,你能不能够接受这种行为?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为什么却要求别人可以接纳这种安排,侵犯到别人的权利与利益?
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全民热衷于找关系递纸条就医,也会给医生制造过大的心理压力。因为,熟人通常意味着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诉求,经常会冲破医疗规章,医生应该执行或者不执行,都变成了一件难事。
守规矩就医的医生父亲本应成为一个社会范本。
我坚定不移地深信一点,即使没有“条子”不是“亲密”关系,绝大多数医生也会一视同仁,尽自己的可能去呵护患者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