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康传播尚缺位 亟待重构
“科学败给江湖”,这句话对于形容现今的全民健康教育传播似乎并不为过。
“我国的健康信息正面临着海量化、噪音化、碎片化、肤浅化的多重危机。”9月3日,在京召开的中国慢性病大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成立健康传播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教授当选分会主任委员。
孔灵芝教授毫不掩饰,“我们一直在做健康教育,但总觉得效果有些不尽人意,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而缺少核心传播技能与手段必是其中重要原因,分会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去解决传播的问题。”
我国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态势,广大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从未如今天这么迫切。事实上,关于健康信息市场的乱象,原因众多,媒体逐利、医生不关心、公众健康素养低下,诸如此类的指责不绝于耳。
因为健康教育属于传播的一部分,具备传播所具备的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只不过,近些年健康科普就像患了传染病一样,从传播者——科学人,到传播内容——医学科普,再到传播渠道——媒介,再到受众——公众都感染了病毒,使“江湖”有了生存的土壤。
而这次分会的成立,被认为是一场科学的绝地反击。
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工作大会上的讲话,让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毛群安司长仍然“很激动”:“习总书记说‘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因此,国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月26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毛群安司长强调,其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放在了纲要的首位。可以说,公众对于健康信息的需求将越来越巨大。他建议,健康教育应打出“组合拳”,政府、专家、媒体、公众等应联合出击,做好公众的健康教育与传播。
如何做?怎么做好?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常继乐监察专员建议,针对目前的现状,健康传播不但需要“端菜服务”还要转到“点菜服务”,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找到公众的需求点。
作为分会的顾问,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建议,分会应建立适合中国健康传播的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类似于“游戏规则”,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胡百精教授表示,处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已经过渡到信息对话的阶段。不但要传播,而且要重构信息传播网络,下沉的日常生活,构建起多元、立体的受众群。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直言,当前的健康传播已迈入4.0时代,公众需要更加直观、通俗的健康信息,并产生出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
在孔灵芝主任委员看来,分会囊括了政府、医学工作者,新闻传播教授、媒体等多方,架构起一个平台,就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健康信息;扩展健康信息的传播渠道;推荐优质的健康信息资源。“让科学与受众真正进行对话与互动。”
“成为行动队而非清谈馆”
今年5月份,美国取消胆固醇摄入限制推荐,一时间新媒体平台发布的“胆固醇成世纪欺骗”“胆固醇没有好坏之分”类似的文章点击量达几百万次,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伟伟教授对此哭笑不得,“医学是严肃的科学,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都必须有确切的科学依据,而公众对于这些海量的不科学文章,确实迷失了。”
针对此,会议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四家单位联合发布“正确认识胆固醇”的科学声明。这也是分会对 总书记在G20峰会上提出的“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非清谈馆”的响应。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细解了该共识的要点,他说:“虽然声明制定出来的有些晚,但也是一次面对虚假信息的正面反击。”
霍勇教授表示,在健康传播的链条中,医生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呼吁临床医生要积极投身到健康传播中来,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多渠道媒介传播出去。
科学声明三大推荐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膳食中胆固醇”并非是“血液中胆固醇”唯一来源;
★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早干预、早治疗可最大限度地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科学声明专家提出五项行动倡议】
★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践行平衡膳食,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少油少盐,人人做好自我营养管理;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运动、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公众应积极关注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定期检测血脂状况,了解自身心脑血管的健康状况;对膳食胆固醇敏感的人群和代谢障碍的人群,必须强调严格控制膳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在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科学态度和有效措施;遵医嘱、坚持药物治疗,才能使“坏胆固醇”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带来心脑血管长期获益;
★公众存在营养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应咨询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通过访问专业和主流媒体等渠道,了解相关知识,切勿偏听偏信,做有健康素养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