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男,78岁,主诉食欲不振伴腹泻、呕吐间作2周。患者入院前曾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管溃疡活动期,Hp(+)。予抑酸治疗,但症状加重。1日前出现吐黄绿色液体,腹部不适,腹泻、糊状便,四肢麻木无力,无其他不适,尿少。痛风病史20余年,规律服用秋水仙碱0.5 mg, qd、非布司他40 mg,qd、碳酸氢钠0.1 g,tid半年;胃溃疡病史1年余;肾功能不全病史1年余。查体:血压120/70 mmHg,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足、双手多处痛风石,左足外侧破溃。舌暗红苔燥,脉沉细。尿酸372 μmol/L,肌酐337.3 μmol/L,钾:6.07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3.2 mmol/L,肌酸激酶:546.2 U/L。足部双源CT:两足及两踝散在多发痛风石伴多发骨、韧带侵蚀。
中医诊断 呕吐、痹证,证型-脾肾亏虚,湿浊内蕴证;西医诊断:秋水仙碱中毒、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多发痛风石并破溃、痛风性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5期)、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疗 停用所有口服药,中医治以和胃降逆,选用旋覆代赭汤加减,小量频服。西医以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补液,抑酸治疗。3日后呕吐、腹泻基本缓解,但出现痛风急性发作,中医调整为补益脾肾、祛浊止痛,以自拟痛风汤剂加减联合中药外洗、针刺及局部放血;西药以降尿酸、碱化尿液等治疗。10 d后查尿酸296.3 umol/L,肌酐161.4 umol/L,钾:4.4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1.0 mmol/L,肌酸激酶:35.4 U/L,患者上述症状全部缓解出院。
分析 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结合检查及病史,考虑秋水仙碱中毒,治疗采取急则治标,以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配以补液,治疗后肾功能明显改善。后出现痛风急性发作,西医治疗陷入困境。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机制为脾肾亏虚,浊毒内生,痹阻经络关节为患,浊毒为标,脾肾亏虚为本。本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日久脾肾愈亏,当标本兼治,以补益脾肾、祛浊止痛为法。脾肾旺,则水液行,湿浊化,气血畅,筋骨坚。中医辨证针药结合疗效显著,突显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