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家里没人 做医生,你去学医吧。”一句话,将她送入了医 学的殿堂,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旻与医学结下了不解 的缘分,深耕呼吸学科 20 余年。“被动的选择, 反而让我坚定一切是最好的安排,静待开花结果 就好。”张旻说。
2003 年,还是主治医师的张旻遇到了“非典”, 她报名参加了上海市非典患者的救治工作。张旻 深知,呼吸学科是应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挑战,守护人民健康重要的学科。新 冠初期,她再赴前线,救治患者、开 展科研,化身“拼命三郎”日夜奋战。
在第九届医学家年会期间,张旻 获“十大医学创新专家”称号。
求解争议问题
在非典期间,糖皮质 激素为很多患者保住了性 命,但因实际操作过程中 剂量、疗程等问题,产生 了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 使其饱受诟病。新冠袭来 之际,激素要不要用?能 不能用?如何判定激素对 新冠患者有效?一时间争 议颇多。
正在临床一线参与新 冠患者救治的张旻也苦恼 于这一问题,并开始寻求 解决方案。“外周血嗜酸 性粒细胞是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中是否使用吸入激素 的重要标志物,是否能通 过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来 权衡新冠患者应用激素的 利弊呢?”想到这里的张 旻立即联系了在上海市公 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诊治 新冠肺炎的谢国钢博士, 但结果让张旻十分的沮丧, 谢国钢告诉她:“这些患 者的嗜酸粒细胞非常低, 基本都是零了。”
是 找 错 了 方 向, 还 是……?张旻在承担繁重 诊疗工作之余,挑灯夜战, 阅读文献,一边寻找新的可 能性,一边设计可行的研究 方案。正当准备另寻他路的 时候,谢国钢突然发消息告 诉张旻,新冠患者的嗜酸性 粒细胞,有了变化。“即便 是症状较轻的新冠患者嗜 酸性粒细胞也会降得很低, 但随着患者的好转,嗜酸 性粒细胞也会回升,如果 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降 低,这个患者大概率会发 展为重症,进入重症监护室 接受治疗 。”
基于此发现,张旻火 速组织团队,进一步分析 整理了医院发热门诊的数 据,结果与此前推测的一 样,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新 冠患者的早期诊断、重症 预测和病情转归有着密切 的关系,可作为病情监测 的良好指标。
张旻团队将这一发现 整理成论文,投递给了《过 敏科学》杂志。不久后, 张旻收到了审稿人的邮件, “这篇论文非常有意义, 应立刻发表,让更多的医 生看到。”最终,张旻团 队的这篇论文在 6 月份正 式被发表。
从研究设计到收集数 据、整理成论文,再到见 刊发表,整个过程只有短 短的四个月。时间虽短, 但论文的分量却很重,大 量后续的研究引用了这篇 论文,这一现象也被科室 去武汉雷神山的医疗队应 用在了新冠肺炎的患者管 理中。时至今日,该论文 带来的研究成果,仍在临 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发现研究蓝海
出门诊、查房、管理 科室,承担教学任务,还 要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 医教研一手抓的张旻忙得 只恨不能分身,但她却从 不觉得辛苦。
对于张旻而言,日常 的工作是紧张而充实的, 一周七天都排得满满当 当,团队成员经常被她带 得一周七天、每天 12 小 时以上连轴转。“希望有 更多的时间从事临床工 作,为患者排忧解难,也 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团 队成员一起开展临床研 究,推动临床诊疗的进 展。”在张旻看来,临床 工作的魅力是无限的,可 以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 题,而通过科研,又可以 为这些问题寻求解决方 案,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
“我刚到上海市第一 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 学科时,时任科室主任的 周新一直扎根在支气管哮 喘疾病研究中。接触该领 域后,我发现这是一片等 待发掘的蓝海,对这片领 域充满了好奇。”张旻在 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结 合临床诊断相关问题进行 探索,为哮喘的诊断,尤 其是轻度哮喘的诊断带来 了新的思路。
在一次哮喘的全国学 组会议上,广州呼吸健康 研究院钟南山院士致辞强 调,轻度哮喘要关注诊断, 重度哮喘要重视治疗。张 旻介绍,轻度哮喘虽被冠 以“轻”之名,却是不能 承受之“轻”。由于轻度 哮喘患者症状轻,部分症 状不典型,且肺通气功能 相对正常,不易受到医生 和患者的重视,导致诊断 更为困难,极易被漏诊、 误诊。但轻度哮喘患者发 生重度急性加重的概率却 不低,接近 1/3 的哮喘死 亡发生在轻度哮喘。
在 早 些 年, 因 为 种 种原因,轻度哮喘诊断重 要方法“激发试验”的普 及度还不够高,而患者肺 功能又尚且正常,当时, 支气管舒张试验诊断敏感 性非常低,许多轻度哮喘 患者因此未被及时诊断和 治疗。如何让轻度哮喘患 者尽早得到确诊呢?在临 床实践中,张旻发现,有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患者, 激发试验大概率会是阳性 的。据此发现张旻团队开 展相关临床研究,最终确 认:如果患者临床症状提 示可能是哮喘,但证据不 足时,可通过呼出气一氧 化氮联合肺功能中的小气 道指标预测是否存在患有 哮喘的可能。
数据出炉,迎来认可 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 疑的声音:肺功能中的小 气道功能指标靠谱吗? “靠不靠谱,最好的验证 方式就是病理结果。”想 到这个证明方式的张旻, 立刻着手开始行动,对于 常规手术患者,联合胸外 科、病理科,对手术标本 边缘的正常组织收集,看 病理涂片,结果在有小气 道功能异常患者的病理标 本中观察到了小气道的痉 挛和炎症浸润。这一结果, 使得指标的准确性和研究 完善性大幅提升,最终在 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 会会刊发表。
文章发表后,加州大 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呼 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威 廉教授,特意发邮件向张 旻表示祝贺。同时 , 通过 肺功能单次或舒张结合呼 出气一氧化氮提高诊断的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也在 《过敏哮喘与免疫实践》 杂志发表,并被美国过敏、 哮喘和免疫学会网站作为 首页推荐论文。研究成果 提升了轻度哮喘的诊断 率,也被写入《轻度支气 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 家共识(2023)》中,指 导临床医生的诊疗实践。
探索永不停歇
“张大夫,我用了吸 入激素后,不喘了,但有时 还是会咳嗽,有时甚至会咳 得睡不着觉。”在出门诊的 过程中,张旻收到了很多类 似的求助,咳嗽看似问题 不大,但会严重影响生活 质量以及正常的工作生活。 在牵头多中心临床研究后, 张旻发现部分中医药对改 善哮喘患者常规治疗仍无 法解决的咳嗽具有一定作 用,目前,该多中心研究 已经顺利结题,相关论文 也会在近期发布。
呼吸学界在中国医师 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王 辰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 病学分会(CTS)主任委员 瞿介明的领导下,CTS 哮喘 学组组长沈华浩的带领下, 学组积极推动临床与基础 研究开展,将实验室研究 获得研究成果通过临床研 究,实现临床转化,而后, 进一步总结经验,形成共 识或指南,推动临床实践 的改变。“永远走在探索 的道路上,使更多患者从 中获益。”这是张旻科研、 临床并重的最大动力。在 她看来,科研工作不该是 医生难以承受之重,而是 推动临床进步的最大动力。
作为管理者的张旻, 传承科室优良传统,对科室 临床业务能力、研究和教学 水平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 方面也毫不松懈,同时也 不断探索创新,开设专病 门诊,建立数字化登记平台, 开展诱导痰及气道炎症评 估合并症管理、移动肺功 能、精准灌洗、介入治疗 等一系列亚专业特色业务, 进一步提升了呼吸与危重 症医学科的救治能力。
在呼吸学科众多前辈 的努力之下,无论是呼吸系 统传染病的防控,还是呼吸 慢病的防治,都取得了显著 的进展,呼吸学科是国家所 需、百姓健康所依赖的学科, 作为呼吸人的张旻也在用 实际行动承担着呼吸学科 应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