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3-05 总第39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3-05 总第395期
返回上层

总第395期

发布时间:2015-03-05

人文

标题导航

医学与科学之别

发布时间:2015-03-05来源:《医师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代明  阅读: 64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学是什么?依我看,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哲学,它还涵盖有社会学、人学、艺术、心理学等。因而,我们不可以笼统地用科学的范律来解释医学,也不可以简单地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起源不同  科学一词的出现才一千多年,而医学已有数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因此,应该是医学的积累、进步以及需求催生了科学。

研究内容不同  

在中国古代,与科学相当的词汇是“格物致知”,其研究对象是物。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尽管有人物的说法,但人不等同于物。因此,将医学视为科学的一个分枝或隶属于科学、服从于科学,甚至把医学视为医学科学的简称,是不恰当的,甚至有失偏颇。

此外,科学研究的是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其结果具有高度的普遍性。而医学不仅要研究疾病本身(或其本质),还要研究疾病的载体,即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和生理体验的人,要研究人体各种机能的本质和进化规律。因此,医学不仅重视事物高度的普遍性,还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异质性或独特性。生活中,众多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加之人群的异体性、人体的异质性和疾病的异现性,这就导致了医学远比科学复杂。针对这种既由普遍性又由独特性构成的复杂性,我们认识医学就不能千篇一律,对待患者更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本质不同  医学关乎生命。什么是生命?从哲学上讲,生命本身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特殊表现形式。我们目前无法找到这种“生命物质”,也就不能回答生命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科学可以按照已奠定的精确的理论基础去分析甚至推测某一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但医学目前由于对生命本质的无知,故多数的理论和实践还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在医学院开学典礼上所讲,“同学们,十年以后你们可以发现,我们现在教给你们的东西,一半是错的”。当问及为何教错的知识给学生时,回答是因为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只用生命的载体——物质去推测生命的本质,必然存在更多的猜测和假设。

显然,在生命起源奥秘没被揭示之前,所有关于生命现象本质的解读和认识都是狭义、片面和主观的,充满了随意性。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中医和西医充满分歧,甚至南辕北辙,其实这并不奇怪,实际上是观察角度不同所致。

发展成果不同  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说到底是做两件事,一是治病;一为救命。二者相互关联,但也有些差别。治病是“治”物质,是以物质换物质,或以物质改变物质;而救命不是“救”物质,救命是在调节物质表现的特殊形式,以确保这种形式的正常存在。物质组成的恰当可以保证整体功能的适当,生命就存在。当然还受体内、体外整体调节的影响。因此,如果说科学是无所不能的,我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们可以创造“千里眼、顺风耳”,但医学是有其局限性的,许多事情是用科学的理论或办法做不到的。人总是希望越来越好的结果,但生命却是一个越来越差的过程,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是人不是神。所以,人类对医学和科学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正如伊壁鸠鲁所说,“活得幸福和死得安祥都是一种艺术”。

(引自《医学争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