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3年开展的一项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在21 022例农村地区受试者中,结核菌素皮试阳性(≥10 mm)率为28%,干扰素γ释放试验阳性率为19%。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等研究者认为,我国潜伏性结核感染比例可能因主要采用皮试而非干扰素γ释放试验被高估了。(Lancet Infect Dis. 2015,15:310)
结核菌素皮试是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传统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至今仍广泛使用,但该方法易受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影响,特异度较低;而干扰素γ释放试验虽特异度较高,可弥补结核菌素皮试的不足,但因其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价格贵,在中、低收入国家目前并无优势。
2012年,我国是全球结核发病率第二大国,病例数占全球12%。2013年,国家发布《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加强结核病防控,对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个体进行预防性治疗。但至2013年,我国尚无针对潜伏性结核感染和预防性干预措施的系统性研究。
于是,研究者在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地区分别开展上门调查,筛选活动性肺结核及有结核病史患者,使用结核菌素皮试和干扰素γ释放试验检测潜伏性结核感染。
分析发现,结核病阳性率在20岁以下受试者中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潜伏性结核感染率男性多于女性。皮试阳性结果与卡介苗接种、男性、年龄≥60岁、中学教育、经济收入、吸烟酗酒史等因素有关;干扰素γ释放试验阳性结果则与男性、年龄≥60岁、吸烟史等相关。
在不同地域发现,海洋气候地区结核病发病率更高。此外在某些地区,皮肤测试的阳性率是干扰素γ释放试验阳性结果的2~3倍(图1)。
瑞士肺病学会Jean-Pierre Zellweger评价,该研究不仅发现了潜伏性结核的危险因素,还发现检测方法不同对发病率的具体影响。该结果或可更准确地辨别哪些个体能从筛查及预防性治疗中获益(Lancet Infect Dis. 2015,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