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M分期是最常用的肺癌生存预测工具,然而其只包含肿瘤大小/侵犯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范围,未纳入其他重要的预后因素,而且和大部分预后模型一样,只能对特定人群进行风险分层而无法对单个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鉴于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联合我国七大医学中心开展了一项研究,制定临床列线图,以预测手术切除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 2015年1月26日在线版)
对经过根治术治疗的NSCLC患者进行准确的预后预测,是医生制定术后治疗和监测策略的关键依据。为了实施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早在2012年,何建行教授就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基因芯片预测模型(Lancet. 2012,379:823)。该预测模型利用14个预后基因的联合作用,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准确分层。然而,该模型未纳入患者临床特征,且由于检测费用昂贵等原因,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何教授团队在这一研究结果基础上,联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华西医院、北京中日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等7家医学中心的胸外科共同开展另一项研究,尝试建立一个基于患者临床特征的预后预测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选择。
该项研究入组上述中心6111例NSCLC患者,均经手术完全切除原发病灶,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淋巴结采样数目等独立预后因素后,根据各因素对预后影响大小,按权重分配评分建立出列线图(nomogram),这是一种能将疾病风险和预后生存率对应起来的评分系统(图1)。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该列线图预测的患者生存和实际观察到的生存结果非常吻合,且预后判别能力明显优于TNM分期系统(C-index 0.71 与 0.68,P<0.01)。为了验证这一列线图的普遍适用性,研究者通过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的官方数据进行了外部验证,验证队列2148例患者中绝大多数来自欧洲和北美。结果显示,列线图对验证队列中患者的生存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当吻合,从而证实这一模型广泛适用于全世界NSCLC术后患者。
研究第一作者梁文华博士介绍,该列线图使用非常简便,根据患者特征计算总分,即可获得相对应的1年、3年、5年生存率,适合临床医生快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生存预测,也可作为临床研究的分层工具。下一步,研究者计划通过国际多中心数据库合作平台,进一步将该模型进行细化、完善,加入近年来作用不断获得证实的重要驱动基因变异、非编码RNA等分子标志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