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6-02 总第45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6-02 总第454期
返回上层

总第454期

发布时间:2016-06-02

中西医结合专栏

标题导航

中国特色“精准医学” 不能忽略中医药

发布时间:2016-06-02来源:《医师报》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 商洪才 邱瑞瑾 王永炎  阅读: 168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精准医学的定义是,在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中,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基因组、生物标记物、表型或社会心理学特征而有目的、针对性的治疗。与以往医学理念相比,精准医学进步之处是将人们对疾病机制的认识与生物大数据和信息科学相交叉,精确进行疾病分类及诊断,为患者(目前主要是乳腺癌和白血病)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措施,既有生物大数据的整合性,也有个体化疾病诊治的针对性和实时检测的先进性。

辨证论治使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里体现出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发展中国特色的“精准医学”,离不开中医药的参与。

精准预防

《黄帝内经》最早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其中“未病先防”应作为疾病防控的重点,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体现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中,也同样可以从“三因”制宜的角度发展中医特色的“精准预防”。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应作为一个整体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若既能获得微观的遗传学和生物学指标,又从整体观角度进行把握,就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特色,对个体和特定的群体做到“精准预防”。

精准诊断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只有准确的诊断才有可能得到准确的治疗。而目前提出的精准医学主要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测序。但基因测序价格昂贵,难以普及推广。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想要得到每个个体的基因组信息,以及从疾病的基因调控网络中找到驱动因子,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医诊断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使中医诊断难以精准。

“辨证”是证候的诊断,是中医诊治的精髓。证是指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疾病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明确了证候特征,即是明确了治疗“靶点”,才能准确治疗。

精准治疗

中医的辨证论治本身属于个性化治疗,而目前由于证候的分类、名称和诊断标准不统一,加上证候在疾病的进程中是不断演变的,证候的复杂性以及诊断的主观性,有时会导致辨证结果不精准,虽然治疗是“个性化”的,但很难是“精准”的。而中医要达到精准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方药精准对应、方证相应、明确中药量效/毒效关系、新药设计与创制。

发展精准医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中国特色的精准医学,不能忽略作为中国医疗体系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未来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中医预防、诊断和治疗能达到精准化,不仅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下转第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