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7-30 总第41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7-30 总第41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15期

发布时间:2015-07-30

循环

标题导航

收缩压目标值140或150 mmHg之争

发布时间:2015-07-30来源:《医师报》作者:董杰  阅读: 468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国际上共发布了6部高血压管理指南。包括2014年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 8)、2014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社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年加拿大高血压教育计划(CHEP)、2014年日本高血压学会(JSH)高血压管理指南、2015年台湾高血压管理指南、2015年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这些指南随循证学证据进行了更新,针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既有共识又有争议。7月19日,在2015年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上,解放军总医院范利教授进行了详细总结了各指南共同及争议之处。

面对这些指南?我们能借鉴些什么?是否应该改变高血压的目标值?范教授指出,与美国减少冠心病不同,预防卒中是中国防治高血压的关键。为此,针对我国国情,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65岁患者血压目标为<150/90 mmHg,若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其他年龄目标值为<140/90 mmHg。

六大指南共同点

☆ 定义均为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

☆ 诊断方法上均重视家庭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

☆ 风险评估及辅助检查相同;

☆ 药物治疗种类相同。

六大指南争议点

各指南争议集中在两方面:降压目标值(表1)和药物推荐(表2)。其中,降压目标值争议在收缩压是140或150 mmHg,药物推荐争议在于各药物推荐顺序。

blob.png

血压管理热点

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价值

范教授指出,要全面评估患者血压,采用多种评估手段。英国2011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首次正式推荐24 h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建议,若诊室测得血压值≥140/90 mmHg,应行ABPM以确定高血压诊断。

2012年ASH专家推荐增加使用动态血压监测频率以提高血压的准确评估。

更需关注老年降压目标值的循证研究证据

范教授强调,随机对照试验支持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值<150/90 mmHg;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为140~150/80~85 mmHg;此外,还有一些正在进行的研究,如SHOT研究,观察卒中降压治疗的理想血压水平。还应密切关注SPRINT研究进展。

范教授指出,这些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血压治疗和指南制定提供证据支持。

血压达标内涵更加丰富 

(1)要求血压平缓达标:持续数周至数月;(2)晨起达标:应用长效制剂,来控制夜间与晨峰血压;(3)长期达标:长期保持每24 h血压达标,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注意血压目标值过低的潜在危害    

范教授指出,为了达到较低的靶目标血压值,常常需要使用更多药物。要耐心等待药物发挥作用,不要频繁换药。降压合理为好,并非越低越好,因为过低的血压存在“J型”曲线风险,应避免血压<110/70 mmHg。此时,降压未带来更多益处或风险,却会导致医药资源浪费,对其他药物(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下降。

范教授介绍,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如严重冠心病、严重双下肢动脉硬化(间歇性跛行)、双侧颈动脉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收缩压不应<150 mmHg。若过度降压,可能造成心、脑、肾、双下肢动脉等靶器官灌注量不足,从而降低药物对靶器官的保护益处,发生严重靶器官事件。

发病机制热点

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上,范教授指出,肥胖、炎症、免疫等方面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胃绕道手术能降低肥胖患者血压,同时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近年,大量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病程中伴随有血管局部和系统性的炎症反应,免疫炎症机制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寻找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相关的炎症标记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如高敏C反应蛋白等。

治疗策略热点

更关注早期评估、治疗对预后的获益   

范教授强调,高血压治疗评估非常重要,越早评估,早期干预、患者获益越大。

更加关注多危险因素及靶器官的评估

血压、血管功能、血脂、血糖多因素评估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更加关注健康生活方式和限盐的重要性

范教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研究已获得证实,健康生活方式数量越多,心血管病死亡越低,卒中风险显著下降。此外,还应采取监管措施来减少盐的摄入量,以降低心血管病负担。

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初见成效

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年会上一项研究显示,去肾交感神经术临床反应可靠,降压疗效可持续3年,对于高龄、合并糖尿病和基础肾功能差者仍有较好疗效。在我国,有专家认为该方法可作为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选择,但需要根据动态血压排除假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药物治疗上更强调联合用药和复方制剂

以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更可显著降低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卒中风险;应优先选择CCB和RASS系统阻滞剂。此外,利尿剂更符合老年高血压生理特点。应注意的是,要优化联合治疗基本元素:CCB+ACEI或ARB+噻嗪类利尿剂。

范教授认为,虽然β受体阻滞剂在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总体地位下降,却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