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7-30 总第41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7-30 总第41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15期

发布时间:2015-07-30

急诊

标题导航

急诊医学 :年年轻而快速发展的学科(上接第18版)

发布时间:2015-07-30来源:《医师报》作者:李欣瑶  阅读: 42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大会主题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 黎檀实实

时间性与治疗链需有保证

急诊医学内涵中的时间性是以时间作为区分救治阶段的重要标志。严重创伤的“黄金一小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时间窗”、心肺复苏的“白金十分钟”Sepsis休克的“六小时”。治疗链则表现为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留院观察与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环环相扣,无缝连接;复杂性表现为疾病谱广泛,病情复杂多变,需求期望值高;社会性表现为既是医院缩影,又是社会窗口。

“大急诊”不等于院中院。急救链的建设中,抢救单元是核心。“决定性治疗技术前移”可缩短患者与确定性治疗间的距离。“创伤中心”是今后急救医学的发展方向。“空中急救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解决抢救不及时的重要法宝,无链式救援链、立体急救、移动ICU,联合区域急救体系的绿色通道,亦是心脑血管卒中,严重创伤及中毒抢救等的突出特色。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  陈旭岩

喧嚣与困扰中坚守医师职业精神

互联网+”时代急诊医学机遇与挑战  

“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她。”——罗曼·罗兰

“我很喜欢这句话,最后送给各位。”陈旭岩教授用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结束了演讲, 此时, 座位上的倾听者眼眶湿润了...... 她让与会的学者们思考, 我们的确身处职业体验非常糟糕的环境之中,辱医,伤医,杀医频发;而且深知改变这种状态——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或许需要漫长时日,但是在喧嚣和困扰中仍要坚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底线应根深蒂固于我们心里。

陈教授认为,临床医学是超越纯科学的科学,具备不确定性、探索性、局限性和复杂性。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是医生终身修炼的岗位胜任能力。除了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之外,预见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与身体能力是急诊医生要特别磨练的“四板斧”。而因为急诊救治是时间依赖性的,“快工出对活儿”是对急诊医生的特别要求。另外,临床医生要始终秉承追求真理的精神,恪守最爱,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追根究底,不轻易放弃。陈旭岩教授提出医生成长的“四化”,从规范化走向科学化、进而专业化,最终达到职业化,职业化也是人文化的阶段。个体化不是随心所欲、无章可循,规范化基础之上的个体化是我们所追求的。志高远,形从容,积跬步,行千里。实践、思考、融合、创新,回归理想。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分会专题报告】

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急救部急诊科 单毅 

溺水的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

溺水是由于淹没或侵入液体引起的气道损伤过程,溺亡人数高达50万人/年,是全球5~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无论淹溺在海水还是淡水中,肺损伤程度相当,溺水合并低温时,会对生存提供保护机制。从淹没或浸水到心跳骤停多在几分钟内,但在低体温或淹溺在冷水里,过程可持续1h。

院前急救包括三方面:生命支持:每分钟仔细检查生命体征及脉搏,一旦生命体征消失,应立即行心肺复苏(CPR),如需要可尽早建立高级气道,在不影响CPR及转运前提下,尽早开始保暖复温治疗;液体治疗:静脉输注液体加温至38℃~42℃,低温血管收缩及抗利尿激素释放极少,避免大量生理盐水,糖、电解质及酸碱度,血管活性药物慎用;转运后送:转运前充分评估,积极体外及微创复温支持,根据患者伤情决定后送的医疗单位,未复温成功前,持续CPR支持。

院内救治中对循环稳定者要进行积极体外及微创复温支持,如温热环境及衣物、甜热饮料、积极活动、复温毯及温热液体输注,根据患者伤情决定后送的医疗单位,未复温成功前,持续CPR支持。对于循环不稳定者,要重视气道管理,体外复温的同时,考虑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体外循环(CPB)状况,无神经损害生存率达47%~63%,如已无ECMO或CPB,可考虑胸腔灌注。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急诊科  何春来

政府把控vs自由调整

大医改时代急诊科危机中的选择

我国在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设有绿色通道,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由此可见急诊科与其他医学专科相比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新医改要求“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政府整体把控有利于从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急诊科建设、有效发挥急诊科公益性作用。

然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急诊科在任何时候都应以及时和安全的方式接待就诊患者,对于来自其他科室的患者,急诊医生也必须给予充足的急诊医疗服务;为了保证24h及时有效的服务,这就要求医院的急诊救护反应计划和反应小组必须立足于本院急诊科室特点,依据不同情形做出及时调整;各区域、各医疗单位急诊接诊特点、当前最突出问题等,政府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获知,政府把控之下,尚存各医疗机构急诊科运行效率问题;故新医改同时也提出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这也给予了各医疗卫生单位急诊科自由调整的空间。 

在政府大把控下留有各急诊科自由调整空间,既可着眼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本科室,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