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约有三千万哮喘患者
林江涛指出,近年来哮喘发病率显著增高,这与社会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无关系。“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哮喘发病率可高达20%~40%,而我国虽然属于低患病率国家,目前患病率达1%~5%,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据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哮喘患者约有3000万。”
2013年,为评估哮喘疾病负担、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和进行卫生干预提供客观依据,中国哮喘联盟正式发布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样本地区覆盖了全国的7个大区8个省市,样本量人口达到164215人,哮喘总患病率1.24%。在北京地区和上海地区分别较10年前的调查结果增高了147.9%和190.2%。
另外,从历史研究资料来看,我国成人患哮喘率是1%~2%,儿童为2%~5%,“这和免疫平衡建立相关。”林江涛解释说。
不典型哮喘患者常被误诊
当哮喘发病时,其症状包括咳嗽、喘息、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引起失眠、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等。哮喘的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这种喘息往往带有呼气性的呼吸困难。以咳嗽为表征的不典型哮喘患者占所有哮喘患者的10%~20%,且常被误诊。
林江涛指出,有经验的医生可做经验性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特别明显,咳嗽往往在夜间和凌晨加重,另外咳嗽时伴有胸闷和憋气,而且这些患者往往伴有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此外,一部分人只有在某个季节接触相关过敏源才会咳嗽,如北方地区秋季过敏非常常见。但具体确诊必须到医院做肺功能检查,包括支气管激发实验、支气管舒张实验等。
同时,几乎所有呼吸系统疾病都可能被误诊为哮喘。只要具有喘息、气急、胸闷、呼吸困难四大症状,均应与哮喘进行鉴别诊断,如上呼吸道气道梗阻、心功能不全等。
全球难治性哮喘约占哮喘患者5%
林江涛主导的一项研究显示,不规范治疗可导致患者肺功能受损,形成难治性哮喘,而此类患者以男性多见,且常合并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为提高难治性哮喘诊治水平,我国于2010年发表“难治性哮喘诊断和处理专家共识”,其中难治性哮喘的诊断条件包括: 符合我国哮喘防治指南中哮喘的诊断标准; 排除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良,以及诱发加重或使哮喘难以控制的因素;按照我国哮喘防治指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控制性药物规范治疗和管理6个月以上,尚不能达到理想控制。
从哮喘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入手
哮喘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即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迅速缓解哮喘症状。控制药物用于哮喘的长期控制,需长期使用。GINA推荐,定量手揿式吸入器(MDI)联合储雾罐使用效果更好,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讲。
林江涛指出,“虽然目前尚无一种治疗手段或药物可以达到根治哮喘,但一项全球大型临床试验表明,持续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吸入治疗,约80%的患者可以得到哮喘的良好控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除此之外,据林江涛教授介绍,中日友好医院在国内率先进行的支气管热成形术可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热成形术是在支气管镜的介导下采用支气管热成形系统(Alair系统)将热能传到气道壁上,以一种受控的方式加热组织,以便减少支气管平滑肌纤维的数量,减少肌肉介导的支气管收缩,从而减轻哮喘症状和病情加重。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研究使用10年,被证实是简单、有效、安全的技术治疗手段。它专门针对18岁及以上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当他们采用糖皮质激素和长效的β受体激动剂治疗未得到良好控制,且能够耐受支气管镜检查时即可使用。
哮喘达到良好控制的六个条件
“控制是所有慢病管理的目标,但不得不说,我们所讲的哮喘控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林江涛表示,达到六条标准,才可以认为哮喘患者达到了哮喘控制:第一,无日间症状,即白天无症状;第二,是夜间也无症状,患者晚上不会影响睡眠,不会憋醒。第三,日常活动不受限制,即患者能出门、能参加户外活动、能出差、能长途旅行,甚至控制得当的哮喘患者能爬到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能去拉萨旅游等。第四,不需要服用缓解哮喘的药物,只需服用平时的维持药。第五,肺功能正常。第六,没有急性发作。
“真正达到这六条,哮喘患者应该确信自己是个正常人,能享受正常人所有权利,包括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林江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