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身激素到吸入型激素的转变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图2)的重要药物,具有极强的抗炎作用。在吸入型激素问世前,该药往往作为哮喘发作时缓解症状或救治危重哮喘发作的主要治疗药物。由于长期使用激素存在某些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限制了该药在哮喘长期治疗中应用,但吸入型激素作用于肺部而少有全身作用,在临床已获得了广泛应用,且作为哮喘基础治疗逐渐被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接受。
哮喘控制观念转变
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在过去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哮喘可控制的观点。尽管我们还不能达到治愈哮喘的目标,但通过规范化治疗,我们可以达到成功控制哮喘的目标:(1)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2)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3)维持肺功能水平尽量接近正常;(4)预防哮喘急性发作;(5)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6)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由于哮喘不能治愈,需要长期规范化治疗才能达到哮喘控制目标。2009年,哮喘控制评估进行了更新,其不仅要达到当前控制,如日间症状、活动受限、夜间症状/憋醒、需使用缓解剂/缓解治疗、肺功能等,还应达到减少未来风险的控制,如急性发作风险、病情不稳定、肺功能迅速下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等,使哮喘控制目标更为具体和易于操作。
由RCT到
真实世界的循环
指南或策略的推出和更新都离不开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RCT),尽管这是获取高级别证据的有效手段,但与真实世界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通过RCT获得的研究结果需要临床实践证实、补充与修正。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再通过RCT去论证或回答,从而使疾病诊疗策略得以修正,提高诊疗水平,也使临床重新思考经验科学的价值,反思RCT的不足,是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医疗界对疾病诊疗的认识水平。
哮喘控制的现状虽不容乐观,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已将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纳入到了慢性病的管理范畴,基层医疗机构已逐步加深了对支气管哮喘管理的认识并已开展了部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