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及预后标志物不断涌现
miRNA 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和癌症是降低结直肠癌(CRC)死亡率的重要方法。研究显示,miR21、miR29a和miR125b血清水平在CRC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与溶血程度显著相关。
OX40/CD8 免疫微环境对CRC预后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研究显示,OX40和CD8双阳性细胞浸润显著提高OS。OX40/CD8高表达的阳性细胞浸润是提示CRC预后好的独立标志物。
YAP1 YAP1是新发现的CRC致癌基因。研究者根据YAP1基因表达将CRC患者分为两组:YAP1激活的CRC(AYCC)或YAP1失活的CRC(IYCC)。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YAP1表达的无病生存(DFS)率独立于其他变量。在Ⅳ期接受西妥昔单抗单药治疗患者中,AYCC者疾病控制率和PFS比IYCC 者差。YAP1活化对PFS的影响独立于KRAS突变状态,IYCC组KRAS突变者使用西妥昔单抗有效。YAP1激活的CRC患者预后不良,YAP1或可被用于判断CRC患者对西妥昔单抗治疗的耐药性。
预防性和治疗性免疫疗法:新型EpCAM单抗疗效初现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在恶性上皮肿瘤中高表达,特别是CRC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然而,EpCAM是否可以直接抑制恶性肿瘤发展尚不清楚。
研究者已发现6个针对EpCAM的新型单克隆抗体,其可与CRC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EpCAM结合,但不针对正常细胞。EpCAM EpA、EpAb2-6被发现在体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总生存。EpAb2-6也增强了伊立替康、氟脲嘧啶和亚叶酸治疗患肿瘤小鼠的疗效。
随后分析表明,EpAb2-6可能会抑制肿瘤的增长和播散。新型EpCAM单抗可靶向性治疗癌症。
危险因素:BMI偏高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MI)值偏高,与CRC症状诊断之前与确诊后死亡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
Peter T. Campbell等对6763例浸润性CRC患者的分析发现,确诊前2年BMI较高者在确诊后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BMI每增加5 kg/m2,全因死亡率风险升高10%。在MSI-高和MSI-稳定/MSI-低的肿瘤患者中有相似发现:BMI每增加5 kg/m2,全因死亡率风险分别升高19%和8%。研究者希望探讨肥胖和体细胞瘤变之间的相关性,找出肥胖驱动癌症的的原因。
新药:研究层出 值得期待
Neratinib John W.Park等报告的Ⅱ期I-SPY 2研究结果显示,与标准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方案相比,化疗联合Neratinib治疗HER2阳性、激素受体(H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更高。在Ⅲ期试验中,Neratinib治疗效果优于曲妥珠单抗的概率为95%。
LY2835219 一项Ⅰ期试验结果显示,新型口服药物LY2835219是一种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4和6抑制剂,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早期疗效较好,尤其是对于那些HR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Palbociclib 在HR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将Palbociclib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PFS,Palbociclib是一种CDK4和6的抑制剂。Ⅰ期和Ⅱ期研究提示,Palbociclib与来曲唑联合治疗H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安全有效。目前Ⅲ期研究正在进行,亚组分析显示,Palbociclib联合来曲唑治疗PFS(20.2个月)优于来曲唑单药治疗(10.2个月)。
生物标志物:聚焦SFRP1和癌症干细胞
SFRP1 三阴乳腺癌(TNBC)预后不良。基于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研究者发现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对化疗是一个潜在分子标记和预后指标。研究者使用AffymetrixU133A基因芯片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将患者分为TNBC与non-TNBC两组,接受新辅助治疗紫杉烷/蒽环霉素化疗。研究者建议将SFRP1作为对于紫杉烷、蒽环霉素和含铂的化疗方案敏感的新预测标志物。进一步研究SFRP1对癌症的影响提示,SFRP1可作为潜在预后标志物。
癌症干细胞 炎性乳腺癌(IBC)的侵袭性行为归因于癌症干细胞(CSC)。研究者评估CSC标记IBC、LABC和这些肿瘤侵袭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与浸润性导管癌(IDC-NOS)比较。使用实时定量PCR(qPCR)和免疫组化检测CD44、CD90、CD133、巢蛋白、SOX2和OCT4 RNA和蛋白质表达来评估30例患者的IDC-NOS,分析其4年OS和PFS之间的相关性。在IBC、PFS与SOX2和OCT4表达显著相关,而在IBC和LAB中COS与OCT4 相关联。结果提示,CSC标记可作为鉴别耐药乳腺肿瘤的标志物。
乳腺癌与临床内分泌学:Ki67 或可作为分子分型标志物
Ki67标记指数(LI)被认为是侵袭性乳腺癌预后标志物。这些分析的目的是检查Ki67与特定乳腺癌亚型的关联,以及它是否可作为一个另外的预后指标。
研究者对来自种族多元化的287例患者的样本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EGFR和CK5/6的表达。依据这些结果,乳腺癌被归类为Luminal A(ER+ / PR+ / HER2-)、Luminal B(ER+ / PR+ / HER2+)、HER2 enriched(ER- /PR-/ HER2+)和三阴(ER- /PR-/ HER2)。三阴肿瘤被分类为BL和US,BL为表达EGFR或CK5/6,其他被归类为US。Ki67 LI被分类为低(< 14%)或高(≥14%)。研究者使用多变量回归分析Ki67、乳腺癌亚型、组织学级别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提示,在这个多民族的乳腺癌患者样本中,Ki67是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Ki67可能作为附加的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标志物。
新药
C-Met通路异常激活导致肿瘤生长、侵袭和化疗耐药。Volitinib是一种新型c-Met激酶抑制剂,可抑制c-Met激酶活性,该药尚处于Ⅰ期临床研究。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EGFR激活型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有治疗效果,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常发生耐药,主要原因是EGFR继发性突变及c-Met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研究发现,双特异性EGFR-c-Met抗体JNJ-61186372对EGFR突变和c-Met通路激活的肿瘤有效,能抑制配体介导的EGFR和c-Met的磷酸化、受体降解、增强ADCC活性,对EGFR突变且c-Met通路激活的肿瘤动物模型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生物标志物
PD-L1 应用在研免疫抑制剂MK-3475治疗NSCLC患者,肿瘤中PD-L1蛋白浓度较高患者的预后更好,可使经治NSCLC患者达到持久而客观的缓解。
Leena Gandhi等研究发现,肿瘤PD-L1表达较高患者的缓解相当持久。Gandhi纳入NSCLC患者的Ⅰ期临床试验分析治疗前肿瘤PD-L1浓度数据。通过免疫组化测量发现,PD-L1浓度超过50%可作为PD-L1阳性和阴性肿瘤的最佳临界值。数据提示,肿瘤PD-L1浓度高是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MK-3475治疗受益的生物标志物。
循环miRNA 循环miRNA被认为是有前景的癌症诊断与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者探索检测血浆中循环miRNA对早期肺癌的潜在价值。从100例早期NSCLC患者中收集血浆样本。结果提示,循环miRNA是肺癌早期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细胞疗法
一项评估共培养自体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对于肺癌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的研究正在展开。该研究纳入40例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使用DC-CIK治疗即治疗组,另20例患者为对照组。受试者连续5 d给予IL-2,直至从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治疗组在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通过外周静脉灌注1~3剂量的DC和CIK细胞。结果显示,DC-CIK治疗组1年、3年和5年OS率为分别为100%、88%和88%,而对照组为78%、66%和25%。 DC-CIK疗法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没有任何改变,但IFN-γ、IL-2、IL-4和IL-6显著提高。结果提示,DC-CIK治疗是一种潜在有效改善术后肺癌患者的OS和DFS的方法。
■ 新闻速递
前列腺癌应从50岁始早筛早治
本报讯 (实习记者 董杰)4月30日,由中华医学会北京泌尿外科分会、天津泌尿外科分会与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举办的“泽被生命,创造可能”前列腺癌高发趋势及前沿治疗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汉忠教授表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是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难点,患者生存期通常小于2年。全面阻断睾丸、肾上腺和肿瘤本身合成的雄激素,已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新思路。新一代的抗雄激素治疗药物已在国外上市并得到广泛应用并会被陆续引入国内,可有效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前列腺癌通常确诊时病情已属晚期。因此,与会专家建议,年龄50岁以上的男性应行前列腺癌筛查,以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