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萍 特约记者 郭海鹏)如果以运动员的名字命名一个动作,是运动员的至高荣誉。那么,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是否也是一名医生的至高荣誉呢?
4月25日,“黎介寿星”命名大会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成为南京军区和江苏省首位、全国第二位获命名的医学专家。
今年初,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推荐并报该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
90岁高龄的黎介寿院士,是国际著名普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
有关资料显示,为了褒奖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学术贡献,弘扬其科学精神,国家天文台决定将1995年发现的正式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这也是我国首位获得小行星命名的医学专家。
■ 点评
大医精神源自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信仰、源自强烈的使命和勇敢的担当、源自昂扬的斗志和崇高的品格、源自执着的攀登和不懈的创新,黎介寿院士正是我国大医精神的杰出代表。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
■ 链接
小行星命名四原则:尊重小行星发现者提议,发现者甚至可申请为各动物命名。一般命名仅授予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地名和事件也可申请命名。政治家、军事人物或政治、军事事件,但须在逝世后或发生100年后才能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