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卒中是危害严重的全球性疾病,中国更是卒中的高发国家,每年约有250万新发病例,160万人死于卒中。因此,掌握卒中诊治方向,设计更合理的临床试验,促进卒中的医疗质量成为当务之急。3月1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王拥军教授在2014年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会议上系统盘点了2013年以来最能影响医疗实践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卒中医疗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
2013年最能影响卒中医疗实践的研究
血管内介入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013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卒中介入治疗Ⅲ期试验(IMS-Ⅲ)、急性缺血性卒中局部和系统溶栓比较试验(SYNTHESIS Expansion)及机械取栓试验(MRRESCUE)结果均为阴性,不得不使人重新审视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治疗有效的前提是在可挽救的脑组织仍存在的情况下,若血管内介入治疗较晚,则尽管再通率高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优于药物治疗
卵圆孔未闭(PFO)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隐匿性卒中是否需封堵治疗一直存有争议。2013年的两个重要试验:PFO封堵和标准治疗对隐匿性卒中的比较研究(RESPECT)以及对于隐匿性栓塞的经皮闭塞PFO和药物治疗试验对比(PC),为PFO所致的隐匿性缺血性卒中指明了治疗新方向,两试验共同证明了PFO封堵治疗没有显著优于内科药物治疗,但是两项研究的汇总分析发现封堵手术优于药物治疗。
溶栓联合静脉抗血小板或尿酸均安全有效
发表在《卒中》杂志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合依替巴肽溶栓治疗增强方案(CLEAR-ER)证明,溶栓联合静脉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可继续进行Ⅲ期试验。在2014年国际卒中大会上报告的另一项溶栓治疗研究URICO-ICTUS证明,标准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尿酸或可降低残疾风险。
短期双抗可降低轻型卒中早期复发
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急性非致残性高危脑血管事件使用氯吡格雷的研究(CHANCE)显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卒中后24 h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明显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且不伴有严重出血并发症风险的显著增加。CHANCE发表之后,美国循证医学临床指南推荐临床医生对于亚洲高危TIA患者,推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不是单用阿司匹林。并且治疗发病应在24 h内启动。
降低血压可减少皮层小血管病卒中复发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皮层下小血管病研究(SPS3)证明,皮层小血管收缩压低于130 mm Hg安全可耐受,且可使患者再发卒中风险降低20%,脑出血事件减少2/3。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提高患者长期预后
大量研究证明,60 min内完成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死亡率会降低22%。为实施这一急性期的关键救助点,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于2010年启动了院内急性期的医疗质量改进项目。计划实施以来,院内延误时间达标率从29%升至53%,平均延误时间从74 min降至59 min,达标医院从15.6%升至47%,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卒中患者的救治率。
我国目前院内延误时间的达标率尚不足15%。卒中医疗质量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三级质控体系包括国家、省级、院级质控尚未完成,数据采集缺乏可行性,溶栓质量5年来未明显提高,技术应用不足或过度等。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控中心的专家组会议初步讨论了2014年医疗质量工作的具体方向:(1)谁负责医疗质量监测?2014年,国家质控中心主要负责出台质控政策,而质控任务的落实主要靠省级质控中心;(2)什么指标需要改进?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3月颁布的关键期指标,从中提取几个可以评测且可通过计算机直接获取的核心绩效指标(非最终定论)。目前已经有3家医院的神经内科成为试点。(3) 如何获取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是将所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临床信息系统(C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IS)等相关系统)对接,直接获取数据。(4)不良后果如何处理?开发长期管理患者的手机软件,医生可通过这些软件与患者对话,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提高患者长期预后。